利用大脑思维活动的信号与外界进行通信, 甚至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梦想。
据动脉网数据统计,近5年内国内共计新成立23家脑机接口企业,由于技术门槛高,复合型技术人才紧缺,近几年成立的初创企业大多是科学家创业,共产生53笔融资交易,累计融资额约26亿元人民币。
面对如此投资风口,成立不足1年的脑虎科技无疑是冉冉上升的行业新星,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现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他表示,整个脑科学对前沿研究以及后面的重大脑疾病诊治都需要核心工具和技术的开发,中科院作为中国科研力量的主力军,充分契合国家“四个面向”的要求,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当谈及脑机接口技术如何实现从科研院所到商业落地,陶虎表示,“在国内从事脑科学的科研人员数以万计,适用于脑机接口的脑疾病诊断病人更是几千万人,这里面巨大的商业市场跟经济市场,是技术落地的一个依据。”
针对近年来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更为明确的技术痛点、难点,脑虎科技另一位创始人兼CEO彭雷认为这是“脑机技术的拐点”。在这个契机之上,脑虎科技实行的是科研团队跟商业化团队的“双轨制”推进技术发展,属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双轨制的商业模式之下有效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科研能力和脑虎科技的商业人才优势。
彭雷凭借多年的互联网创业经验,对商业发展的灵敏度极强,总能抓住市场发展的拐点时期,崇尚“不止预见未来,更能亲手实现”的创业宗旨。他表示“虽然脑虎是一家商业化运作的公司,但是它有很强烈的科技背景和科学的使命的驱动力。”
其团队独创的“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技术”,将集成电路制备工艺引入脑机接口核心器件制备中,单电极可集成数千道脑电信号采集通路,基于可控降解生物蛋白开发出免开颅、可自动躲避血管、可自愈的电极微创植入技术,大幅减少了植入创伤,制备超柔性超薄神经电极,大幅提高器件在体工作寿命。
过去的10-20年间,由于相关技术的跃迁带来的价值正在快速推动新一代脑机接口技术的落地。
植入体方面,从人工耳蜗到DBS(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再到RNS(重复神经刺激)、SCS(脊髓电刺激),国内的植入体技术正在逐步成熟;
芯片方面,AI芯片算力在2010年后逐步进入超摩尔时代,脑机记录通道数面临巨大提速机会;
电极方面,MEMS技术让电极采集通道数从最高64增大到2048,并仍在不断增长;
植入机器人方面,蚕丝蛋白技术的应用让植入创口降低到<0.7mm,彻底告别全面开颅时代;
算法数据库方面,AI技术掀起计算产业的第三次增长曲线,让计算力真正成为生产力;
由此看来,底层技术的发展无疑是脑机接口在应用领域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未来在医疗健康、学习教育、游戏娱乐、智能家居等各领域都造就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彭雷说,“既能实现科研的持续突破,又能保证商业价值的提升,这是我觉得脑虎的核心优势之一。”几千年来,人类的大脑没有进化多少,而我们周围的世界仅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许这也是人类到达的一个拐点,我们必须增强我们的大脑能力,以跟上我们周围的技术创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印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从大脑神经科学的戴尔定律出发,开发了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全新AI图像生成技术。该方法使用乘性更新规则替代传统加性方法,使AI训练过程更符合生物学习原理,权重分布呈现对数正态特征。研究团队创建了乘性分数匹配理论框架,在标准数据集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生物学启发的AI技术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英伟达和诺基亚宣布战略合作,将英伟达AI驱动的无线接入网产品集成到诺基亚RAN产品组合中,助力运营商在英伟达平台上部署AI原生5G Advanced和6G网络。双方将推出AI-RAN系统,提升网络性能和效率,为生成式AI和智能体AI应用提供无缝体验。英伟达将投资10亿美元并推出6G就绪的ARC-Pro计算平台,试验预计2026年开始。
Sony AI开发出SoundReactor框架,首次实现逐帧在线视频转音频生成,无需预知未来画面即可实时生成高质量立体声音效。该技术采用因果解码器和扩散头设计,在游戏视频测试中表现出色,延迟仅26.3毫秒,为实时内容创作、游戏世界生成和互动应用开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