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在京举行,共有66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其中,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田奇获颁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自2011年以来,全球仅有不到40名科研人员获得此荣誉。

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获颁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为,华为云盘古预训练大模型创造性地解决了AI应用开发定制化和碎片化的痛点问题,开启了AI应用工业化开发的新范式。
此外,田奇带领的盘古团队中的一名研发工程师获得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田奇表示,华为云提供技术创新的平台,汇聚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支撑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华为云盘古团队将在华为云“一切皆服务”的战略下继续砥砺前行,将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给更多的伙伴和开发者,帮助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生活质量。

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田奇
田奇是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信息检索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主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先后在大规模图像检索、行人重识别、自动化机器学习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工作;截至2022年7月,发表论文650 余篇,获8次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40000,H-index为94;在SIGMM Executive Committee、ACM MM等多个国际学术机构、会议担任重要职位,同时担任IEEE TNNLS、IEEE TMM、IEEE TCSVT、ACM TOMM、Multimedia Systems Journal、Machine Vision and Applications等多个期刊的副编辑。
2020年加入华为云后,田奇及团队坚持AI根技术创新,主导开发了华为云盘古系列预训练大模型,旨在建立一套通用、易用的人工智能开发工作流,以赋能更多的行业和开发者,实现AI工业化开发。目前,华为云盘古系列大模型已在工业、城市、能源、金融、气象等多个行业落地,并在电力巡检、铁路巡检、海浪预测、金融机构企业异常行为检测等100多个业务场景中得到实践。
同时,田奇基于自身在学界和产业界的长期积累,持续促进华为云与高校的AI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实践,搭建面向国内顶尖人工智能高校校长、学院院长的交流平台,构建华为云AI产学研生态,探讨业务场景挑战难题,活跃创新氛围,有效推动了创新成果落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发布新的AI学术搜索工具Scholar Labs,旨在回答详细研究问题。该工具使用AI识别查询中的主要话题和关系,目前仅对部分登录用户开放。与传统学术搜索不同,Scholar Labs不依赖引用次数或期刊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来筛选研究质量,而是通过分析文档全文、发表位置、作者信息及引用频次来排序。科学界对这种忽略传统质量评估方式的新方法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者仍需保持对文献质量的最终判断权。
Meta公司FAIR实验室与UCLA合作开发了名为HoneyBee的超大规模视觉推理数据集,包含250万训练样本。研究揭示了构建高质量AI视觉推理训练数据的系统方法,发现数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最佳数据源比最差数据源性能提升11.4%。关键创新包括"图片说明书"技术和文字-图片混合训练法,分别提升3.3%和7.5%准确率。HoneyBee训练的AI在多项测试中显著超越同规模模型,同时降低73%推理成本。
Meta发布第三代SAM(分割一切模型)系列AI模型,专注于视觉智能而非语言处理。该模型擅长物体检测,能够精确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特定对象。SAM 3在海量图像视频数据集上训练,可通过点击或文本描述准确标识目标物体。Meta将其应用于Instagram编辑工具和Facebook市场功能改进。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SAM 3与保护组织合作分析超万台摄像头捕获的动物视频,成功识别百余种物种,为生态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上海AI实验室团队提出ViCO训练策略,让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够根据图像语义复杂度智能分配计算资源。通过两阶段训练和视觉路由器,该方法在压缩50%视觉词汇的同时保持99.6%性能,推理速度提升近一倍,为AI效率优化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