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很多人哐哐给我发一些视频,问我是不是AI做的。
或者就是问,想用AI做成这样,要学啥。
这些视频里面的一些片段,大概是这样的:
我直接看笑了,因为太熟了。
这特娘的是第八届世界渲染大赛的作品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比赛,但是你如果是个玩3D的人,一定都会知道。
2020年底,pwnisher向广大的艺术家发起挑战(主要是疫情,闲的)。他会给出一个工程模板,然后大家按他的镜头、角色动画、背景去扩展创作自己的故事。
没想到,第一届,就收到了125个艺术家的作品参与。
这哥们就直接把大家的作品剪了一个合集。
结果就,自然而然的爆了。
因为实在是,太TM牛逼了。无论是技术、还是创意。
第二届再举办的时候,主题叫Alternate Realities(交替现实),直接收到了2400多份作品。
从此,世界3D渲染大赛,成了全世界最顶级的3D渲染赛事。
我印象中,第六届的ENDLESS ENGINES(无限引擎)应该是参与人数的巅峰,收到了4280个作品,但是能最终只能选出TOP100,入选率2.3%,也特么挺离谱的。。。
一晃三年,世界3D渲染大赛,已经举办到了第八届,这次的主题是:Eternal Ascent(无尽阶梯)。
而上面的片段,就是第八届的一些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并不是最终的TOP100,只是很多玩家在提交后,发出来的自己的作品,然后别人收集了一波剪辑了一下。
正式开奖日期我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3月9号。
所以,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这是AI做的吗?
答:不是。
想用AI做成这样,要学啥?
答:就用AI的话,学啥你也做不出来。
世界渲染大赛的作品,倒是跟现在的AI视频有一个共性是:都只有4~5秒钟。
但是世界渲染大赛的作品,用郭帆在《流浪地球2制作手记》中的话说,叫:
无限细节。
几秒中的视频里,有脑洞、有创意、有故事、有细节、有彩蛋,埋了太多太多的点子了。
很多时候你要看个三四遍,才能把细节全部看全。
甚至背景上,很多时候也都是戏。
这需要工具本身有极高的可控性,人还有极高的想象力。
这两者我觉得缺一不可。
而可控性,从来都是AI,最薄弱的一环。人们都只看AI一键直出有多爽,但是忘了在真正的商业化交付中,可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AI视频,确实在很多时候可以降低一些创作者的门槛,但是我从不来认为,这个时代就已经被瞬间颠覆了。
技术永远是一道渐变的灰。
按现在AI视频的的模型进化速度,以及可控性的进化速度,想真正冲击到一些顶级作品的时间点,我个人预估还需要2~3年时间。
甚至,需要等AI 3D的成熟。
所以,不要高估了技术的短期影响,但是也不要低估了技术的长期影响。
等待,但拥抱。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Xbox 部门推出了名为 Muse 的生成式 AI 模型,旨在为游戏创造视觉效果和玩法。这一举措反映了微软全面拥抱 AI 技术的战略,尽管游戏开发者对 AI 持谨慎态度。Muse 不仅可能提高游戏开发效率,还有望实现老游戏的现代化改造,但其实际效果和对行业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Sonar收购AutoCodeRover,旨在通过自主AI代理增强其代码质量工具。这项收购将使Sonar客户能够自动化调试和问题修复等任务,让开发者将更多时间用于改进应用程序而非修复bug。AutoCodeRover的AI代理能够自主修复有问题的代码,将与Sonar的工具集成,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数据中心的变革。为满足 AI workload 的需求,数据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电力消耗增长、散热压力和设备重量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包括 AI 专用硬件、可再生能源、液冷技术等。同时,数据中心还需平衡监管压力和社区关切。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将决定 AI 技术能否实现其变革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