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很多人哐哐给我发一些视频,问我是不是AI做的。
或者就是问,想用AI做成这样,要学啥。
这些视频里面的一些片段,大概是这样的:
我直接看笑了,因为太熟了。
这特娘的是第八届世界渲染大赛的作品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比赛,但是你如果是个玩3D的人,一定都会知道。
2020年底,pwnisher向广大的艺术家发起挑战(主要是疫情,闲的)。他会给出一个工程模板,然后大家按他的镜头、角色动画、背景去扩展创作自己的故事。
没想到,第一届,就收到了125个艺术家的作品参与。
这哥们就直接把大家的作品剪了一个合集。
结果就,自然而然的爆了。
因为实在是,太TM牛逼了。无论是技术、还是创意。
第二届再举办的时候,主题叫Alternate Realities(交替现实),直接收到了2400多份作品。
从此,世界3D渲染大赛,成了全世界最顶级的3D渲染赛事。
我印象中,第六届的ENDLESS ENGINES(无限引擎)应该是参与人数的巅峰,收到了4280个作品,但是能最终只能选出TOP100,入选率2.3%,也特么挺离谱的。。。
一晃三年,世界3D渲染大赛,已经举办到了第八届,这次的主题是:Eternal Ascent(无尽阶梯)。
而上面的片段,就是第八届的一些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并不是最终的TOP100,只是很多玩家在提交后,发出来的自己的作品,然后别人收集了一波剪辑了一下。
正式开奖日期我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3月9号。
所以,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这是AI做的吗?
答:不是。
想用AI做成这样,要学啥?
答:就用AI的话,学啥你也做不出来。
世界渲染大赛的作品,倒是跟现在的AI视频有一个共性是:都只有4~5秒钟。
但是世界渲染大赛的作品,用郭帆在《流浪地球2制作手记》中的话说,叫:
无限细节。
几秒中的视频里,有脑洞、有创意、有故事、有细节、有彩蛋,埋了太多太多的点子了。
很多时候你要看个三四遍,才能把细节全部看全。
甚至背景上,很多时候也都是戏。
这需要工具本身有极高的可控性,人还有极高的想象力。
这两者我觉得缺一不可。
而可控性,从来都是AI,最薄弱的一环。人们都只看AI一键直出有多爽,但是忘了在真正的商业化交付中,可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AI视频,确实在很多时候可以降低一些创作者的门槛,但是我从不来认为,这个时代就已经被瞬间颠覆了。
技术永远是一道渐变的灰。
按现在AI视频的的模型进化速度,以及可控性的进化速度,想真正冲击到一些顶级作品的时间点,我个人预估还需要2~3年时间。
甚至,需要等AI 3D的成熟。
所以,不要高估了技术的短期影响,但是也不要低估了技术的长期影响。
等待,但拥抱。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