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揭晓,让我有点意外。
约翰·J·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E·辛顿这两位人工神经网络领域的先驱获奖,让这个奖项看起来像是“跨界操作”。
按传统观念,物理学奖项不应该颁给那些研究黑洞、超导、量子现象的科学家吗?
如今,却颁给了搞AI的专家,一时间让人觉得,物理学的边界在消失,甚至有人调侃说:“物理学都不存在了。”
不过,稍微回头想想,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有更深的含义。
我们先来聊聊辛顿的故事。
他年少时并非什么神童,学习成绩也算不上顶尖,走了一条崎岖坎坷的学术道路。
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他,没过多久就退学了。后来,他尝试过建筑学、哲学,甚至做过一年木匠。
这种对未来的“迷茫探索”我深有体会——不光是学科的选择,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时刻,总感觉自己走错了路,觉得身边人都在更顺畅地奔向目标。
辛顿在自己的年轻岁月里四处碰壁,仿佛生活对他开了一个长长的玩笑。
指导他遇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导师 —— 神经网络
辛顿开始痴迷于研究“如何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
然而在那个年代,人工智能还处在“冷宫”,尤其是神经网络的研究,几乎被学术界放弃,连他的导师都劝他别执着于这条死胡同。
辛顿却偏偏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孤身一人守着这块几乎没人看好的研究领域。
说实话,当我读到这里时,我有点心疼辛顿的那份执着。
他一个人默默坚持着,顶着冷嘲热讽和学术界的质疑,一干就是30多年。
而辛顿这次获奖凭借的就是他在这几十年里的成果之一:1985 年提出的 “ 玻尔兹曼机 ” 。
玻尔兹曼机能够像人一样自主学习。比如你给它看不停地看很多狗子的帅照,就能生成一张新的?照。
这也就是后来的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的雏形。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辛顿也逐渐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术分支:深度学习。
他的坚持,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偏执”的瞬间,那些不被看好的选择、那些旁人都说“你疯了”的坚持。
但正是这种偏执,最终改变了整个AI领域的格局。
几年后,辛顿的神经网络研究终于迎来了春天,深度学习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看看今天各大科技公司的AI实验室,几乎都是辛顿的弟子在掌舵。
这位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的科学家,带着一帮学生们在AI这片领域重新夺回了“高地”,可谓大器晚成。
每次读到这些故事,总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曾让我们感到迷茫的选择。
有时,我们的坚持未必会立刻开花结果,但那股不肯放弃的劲头,终会在某个时刻绽放出光芒。
相比之下,霍普菲尔德的学术生涯显得“正统”得多。
他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一路念到博士,后来在贝尔实验室、NASA等研究机构任职,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地按部就班。
但他并没有因为所谓的“正统路径”而满足,反而在物理学与生物学、神经科学之间不断跨界,最终在1982年提出来的“霍普菲尔德网络”。
让AI变得有点像人脑那样会“想”了。
说白了,这玩意儿能让机器像人一样联想和记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当你绞尽脑汁回忆某个生僻成语时,脑袋会先冒出它的近义词,然后“啪”的一下想起来完整的词语。
霍普菲尔德网络的原理差不多,给它一个不完整的信息,它就能把最匹配的记忆调出来。
更神奇的是,这东西还可以修复损坏的数据,甚至能去掉照片上的噪点。
听起来好像和传统的物理学没啥关系,倒有点像纯粹的计算机黑科技。但实际上,霍普菲尔德网络的运行原理深植于物理学,尤其是统计力学。
网络的存储和检索机制利用了材料的物理特性,特别是原子自旋。你可以把原子自旋理解为每个原子都像一个微型小磁铁,它们彼此之间有不同的引力作用。
想象一下,这就像一片高低起伏的山脉,AI接收到新的信息时,就像有个小球在这片山地上滚动。小球会最终停在某个山谷中,而这个山谷对应的正是最接近的记忆或答案。
所以,霍普菲尔德网络的本质是在模拟物理系统中的能量最小化过程。
当AI处理信息时,它的目标是找到系统能量最低的状态,这个状态就代表了最匹配的存储模式。
这种方法不仅使AI更接近于人脑的记忆方式,还把物理学中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了起来,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打开了新大门。
这种“跨学科”的尝试正是他获奖的原因,让AI不仅能够像人一样学习,还可以联想和记忆。
想想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时候,会感到自己的身份或专业是个“牢笼”?
或许我们习惯了标签化地看待自己:我是理科生,所以搞不懂艺术;我是文科生,所以看不懂编程。
然而,正是霍普菲尔德和辛顿这样的科学家,让我们看到那些被人为设定的学科边界其实完全可以被打破。
物理学不仅仅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定律,更是一种寻找真理的态度。
物理学不再只是显微镜下的粒子或天文望远镜中的星系,它还包括了我们如何看待信息、处理数据,以及让机器模仿人类的思考。
这种观念的转变,恰恰显示了科学的边界是不断向前推进的。
辛顿曾说,他对AI技术的飞速发展感到不安,因为这种智能有可能失控。
这位为深度学习奠基的科学家,在取得成功后,反而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最严厉的质疑。他甚至离开了谷歌,以便能够更自由地讨论AI的风险问题。
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有多少人能像辛顿那样,站在巅峰时仍然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这份对未知的恐惧与好奇,是他几十年来不曾改变的初心。
或许,这也是诺贝尔奖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奖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更在于鼓励每一位探索未知,坚持自我的勇士。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记得点赞、收藏、分享给朋友们哦!咱们下次见啦!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软件开发瓶颈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本文探讨了消除瓶颈的有效策略,包括优化沟通、提高可视化、自动化流程和培养共同责任文化。专家建议通过异步更新、看板管理和自动化工具来提高效率。同时强调了数据质量、跨团队协作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新兴技术如AI在解决瓶颈问题中的潜在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内容在网络上大量涌现,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从虚假名人代言到有害的AI生成医疗建议,深度伪造正在助长一波危险的虚假信息浪潮。本文探讨了深度伪造在医疗保健领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虚假信息的时代保护自己的健康。
INCYMO.AI 推出了一个革新性的 AI 驱动创意平台,专注于移动游戏广告制作。该平台基于 10 万多个市场验证广告的数据分析,通过 AI 技术为游戏营销人员提供创意构思和广告生成服务。在创意疲劳、用户获取成本上升和隐私限制的当前环境下,该平台为游戏营销开辟了一条数据驱动的全新道路。
Databricks 与 Palantir 签署合作协议,开发出更优的大语言模型微调方法,并与 Anthropic 达成为期五年的战略联盟,将 Claude 大语言模型整合到其数据湖平台中。此次合作将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强大的 AI 能力,包括军工级安全性、高效的模型训练以及全面的数据治理,助力企业打造专属 AI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