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游戏被誉为“第九艺术”,那AI,算不算“第十艺术”?
这个看似有点“虚”的问题,恰恰关乎着AI创作的本质。当AI能画出梵高风格的向日葵,能写出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能谱出巴赫风格的赋格曲时——它是在“创作”,还是只是在“模仿”?
9月13日,由PEC China、至顶科技、软积木共同主办的“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在这场AI盛会上,我们特别安排了一场圆桌讨论:新创意时代,AI如何定义“第十艺术”?
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
因为现在AI艺术作品的处境,确实有点尴尬。
一边是技术派的狂欢:Midjourney出图秒杀人类画师,GPT写诗比诗人还诗人,Suno做音乐一首接一首。另一边则是传统艺术圈的质疑:这算艺术吗?数据和算法堆出来的产物,没有灵魂,没有情感,顶多是“高级拼贴”。
所以,我们这次要聊的,不是简单给AI贴个标签,而是要搞清楚: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是技法?是情感表达?还是创新性? AI到底配不配称为艺术?
为了把这个问题聊个透彻,我们邀请到了几位艺术家代表,他们是:
数字艺术家&策展人&爱智岛联合创始人北邦;
艺术商业化先行者&国潮书法家朱敬一;
珀乐互动CEO杨晟;
通义万相品牌营销高级专家&万相妙思+计划发起人维青Justin;
数字艺术家赵伯祚;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发展中心主任&观语未来AI研究院创始人楚利彬;
由至顶AI实验室联合主理人路飞担任主持人,与这些嘉宾展开一场深度对谈。
无论你是艺术创作者,还是AI开发者,或是单纯好奇AI能否真的“创作”,这场对话都一定会让你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它不仅关乎AI的未来,也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和创造“美”。
9月13日,不见不散!
快来现场与艺术家们共赴一场AI与艺术的世纪之约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山东大学等高校联合研究揭示智能手机AI助手隐私保护能力严重不足。研究团队构建了首个隐私意识评估基准SAPA-Bench,包含7138个真实场景。测试结果显示,即使最佳模型的隐私风险感知能力也仅达67%,多数开源模型仅30%左右。研究发现闭源模型表现优于开源模型,明确提示可显著提升隐私感知能力。
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名为Fastball的三分钟检测技术,通过脑电图头戴设备分析大脑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能够在认知衰退早期发现记忆问题。研究涉及107名参与者,发现该技术可有效识别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缺陷,比现有诊断工具提前10-20年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征象。该技术可在家中使用,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可能。
香港理工大学等机构研究团队发现扩散语言模型存在"早期答案收敛"现象:高达99%的问题在推理中途就已得出正确答案,却仍继续无效推理。基于此发现,团队开发了Prophet方法,通过监控AI推理信心动态决定提前停止时机,实现3.4倍推理加速且几乎不损失准确性,为AI文本生成效率优化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