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创造者,一个园丁。就像小王子说的话:
寻常的路人会认为我的玫瑰花和你们差不多。但她比你们全部加起来还重要,因为我和她浇过水。。。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小王子》

在这篇文章,黄叔想聊聊自己第一款产品的故事。是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产品,又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它可能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对我而言,它承载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它的每一次生长,都倾注了我的心血与期待。
AI编程让创造触手可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玫瑰。。。
我自己是flomo的重度用户,累计使用了1497天,记了近3000条笔记,这些笔记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阅读时的灵光一现:

在这种场景里,我发现了一个微妙的矛盾:
当灵感在迸发时,我却要在两个窗口间来回的切换Copy & Write。
有没有办法更简单一些呢?这就是“善思flomo”的最初的原点。
“简单”这个词,几乎是所有工具之争的制高点。
互联网产品,只要降低一个难度门槛,往往就会获得一批新用户。
梁宁《真需求》
是吧?如果让记录更加丝滑,至少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于是不管用户量有多少,这个愿望在AI编程时代的到来使得试错成本大幅下降后,立马我就打开WIndsurf(一款AI编程软件),指挥起了AI,于是有了下面这篇文章:
1小时,用Windsurf,0代码基础完成flomo插件开发!
1小时,用Windsurf,0代码基础完成flomo插件开发!全公开做完后,很快我发现: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只是开始!
先给大家看看最终的成品(1.8.0版本):


上左图是产品截图,可以看到这是圣诞主题样式!打开后从浏览器右侧划出,自动抓取了标题和链接,原文摘要可以手动Copy,也支持AI总结,个人感想是重中之重,因为你的思考全部在此呈现,黄叔也加了随你输入的不同字数的鼓励文案。
是的,从最初的1.0,再到现在的1.8,善思flomo经历了一段生长的旅程:


生长从何说起呢?
最开始,善思flomo只有很基本的功能:标题和链接自动抓取,有“原文摘要”和“个人感想”两个输入框,别的基本没了。
这个插件发到一个小群里后,无意间看到有个朋友说,插件不错,能不能加一个鼠标右键启动插件。
我说这个想法好!于是我加了快捷键唤醒功能!(哈哈哈,很多时候你不一定要完全照着用户的需求做)
同时社群也有交互的小伙伴自己按着这个思路去做了一个类似的,我一看长得比我的俊俏多了,于是我又逼着Windsurf给我优化界面!(甚至少楠都会惊呼,还有阴影?精细啊,其实都是Windsurf做的)
包括AI总结功能,也是受到朋友的灵感激发。
还有,做着做着,投入的心力增加也会有更多灵感自然涌现,比如个人感想输入框,输入框随着输入字数增加而有不同的文案鼓励!
我的很多读者都是互联网从业者,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在组织中做产品,产品往往会被各种KPI和商业目标束缚,就像是被困在温室里的植物。
有了AI编程后,个人开发者的时代来临了。你可以不用依靠程序员,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以更专注于用户价值,让产品跟随用户需求自然演进。
就像我开发这个插件,每一个版本的更新都源于用户反馈和个人思考,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自然生长,相信也会逐渐绽放出自己的生命力。
随着这一篇的Build in Public内容的发布,也会有一些用户来使用,给出反馈,好的建议我也会采纳,这样产品就继续生长了!(是的,文末我们会放出用户群入口)
其实黄叔知道这个插件不会有很多人用,但这个重要么?
哈哈,这是我日常会大量使用的场景,以及,因为每一次的浇灌与等待,善思flomo长成了一个有意义的产品,它就很值得。
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感悟,理解了如何更好的跟AI协作,学会了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慢,什么是生长。
谢谢善思flomo,也谢谢少楠,每一次真诚的创造,都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敬!
对了,后面我还有多个产品持续发布,也请各位关注:)
如果你是flomo的会员用户,欢迎Chrome应用商店搜索:善思flomo。假如无法访问,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善思flomo“,获得最新的浏览器插件下载文件。
(Chrome浏览器打开扩展程序--》管理扩展程序,打开右上角的开发者模式,然后点击“加载已解压的扩展程序”按钮导入文件)
如果你使用善思flomo,欢迎加我微信:lookforward,拉你进用户群。(备注:善思flomo)
如果你对AI编程感兴趣,也可以加我,近期我们在北京持续做线下实操小课(备注:AI编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索非亚大学INSAIT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完成的研究,揭示了大语言模型在数学定理证明中普遍存在的"迎合性"问题。研究团队构建了BrokenMath基准测试集,包含504道精心设计的错误数学命题,用于评估主流AI模型能否识别并纠正错误陈述。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的隐私保护AI文本生成方法,通过"控制代码"系统指导AI生成虚假敏感信息来替代真实数据。该方法采用"藏身于众"策略,在医疗法律等敏感领域测试中实现了接近零的隐私泄露率,同时保持了高质量的文本生成效果,为高风险领域的AI应用提供了实用的隐私保护解决方案。
实验室和真实使用测试显示,iPhone Air电池续航能够满足一整天的典型使用需求。在CNET进行的三小时视频流媒体压力测试中,iPhone Air仅消耗15%电量,表现与iPhone 15相当。在45分钟高强度使用测试中表现稍逊,但在实际日常使用场景下,用户反馈iPhone Air能够稳定支撑全天使用,有线充电速度也比较理想。
这项由Reactive AI提出的稀疏查询注意力机制通过减少查询头数量而非键值头数量,直接降低了注意力层的计算复杂度,实现了2-3倍的训练和编码加速。该方法在长序列处理中表现出色,在20万词汇序列上达到3.5倍加速,且模型质量损失微乎其微,为计算密集型AI应用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