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GPT系列这种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得到了指数级提升,从三年前无法解答高中水平的数学问题,到如今已经能够满分通过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广义相对论课程考试。这些系统已经具备了记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它们可以调用海量信息,并以惊人的速度解读复杂内容。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是:AI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极限的高维思考,实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智力飞跃?毕竟,AI语言模型基于海量参数,它们操作着一个“亿维空间”。
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谷歌DeepMind BlueShift项目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亚当·布朗(Adam Brown)表示,虽然AI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但它们的“推理性创造”与人类尚不可相提并论。爱因斯坦式的突破不仅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上的插值(interpolation),更涉及对基础假设的质疑,以及对自然规律转变全新视角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一位平均智商的人类具备完美记忆力,掌握了所有的科学知识,他们是否能做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思考?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未必。
突破往往来源于质疑现有范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AI目前的设计更多是通过已有数据中“拟合”规律,而非“超脱”规律去发明新的科学领域。此外,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并非仅来源于算力和知识量,而是源于感知能力和直觉层面的思维灵感。例如,当人类思考四维宇宙或广义相对论所涉及的高维时,根本不是在真实的高维空间“感知”,而是通过数学符号、图形表示和直觉推导来间接理解问题。而AI,即便操作着亿维的参数空间,也未必能够获得这样的概念性灵感。
假设AI某一天能够从牛顿经典力学出发,推导出类似广义相对论的科学理论,那将标志着人类创造的机器跨越了“科学发现”的最后一个边界。但是,这个假设中仍然有难以逾越的两大难点。首先是理解与再创造,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其中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了已有定律的框架,还融合了抽象数学与物理直觉的深度联结。AI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否理解并重新创造这样的联结,仍然未知。另一个是新范式的产生,历史上许多突破在于采用全新的视角重构认知,例如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诠释,这不仅需要技术化的解决能力,更需要突破性的“质问惯性”。AI是否真正有能力打破自己训练中获得的规律范式,也尚未获得证明。
布朗表示,从目前AI发展的速度来看,这样的跨越能力或许能在未来十年之内实现。但仍需明确的是,AI实现类似广义相对论的发明,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思维本质或洞察能力真正等同于人类。AI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发现人类忽略的模式,而非从无到有地提供原始的新框架。AI更现实的角色并不是“成为爱因斯坦”,而是成为全人类的科研助手。通过大量阅读和系统分析,AI可以发现跨领域的联系,并提出基于已有数据的假设。物理学问题往往有双重本质:从描述到数学表示,然后再到解决。虽然AI在数学解题中表现卓越,但在问题本质的描述与框架建立上仍需依赖人类的主导。
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人造爱因斯坦”这一构想从遥不可及逐步变得可以憧憬。但当前阶段,人工智能的长板在于海量计算与数据处理,而人类的强项则在于直觉和创新思维。一旦两者找到最佳协作方式,实现一种“人机共生”的研究生态,或许新的广义相对论就在我们眼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安迪·卡拉布蒂斯是一位杰出的CIO,她的职业生涯横跨多个行业和地区,经历了多次变革时刻。她在福特和通用汽车锻炼了领导力和技术专长,后来在戴尔、拜奥根和国家电网等公司担任高管,推动战略创新。本文总结了她对IT领导者核心技能的见解,包括战略沟通、情商、协作、远见卓识、变革管理和敏捷性等,对当今IT领导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边缘 AI 计算将使人形机器人、智能设备和自动驾驶等应用从数据中心和云端服务器解放出来,转移到制造车间、手术室和城市中心等场景。它能实现低延迟和自主决策,使 AI 无处不在,推动工业设施全面自动化,彻底改变商业和生活方式。边缘 AI 正在快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推出相关硬件和软件平台,未来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变革。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风投市场强劲反弹,总融资额达1130亿美元,同比增长54%。然而,资金高度集中于人工智能等少数领域和企业,OpenAI一笔400亿美元融资占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AI领域融资总额达596亿美元,占比53%。晚期融资大幅增长,但早期和种子轮融资持续下滑,反映出初创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Commvault 与 SimSpace 合作,为客户提供模拟环境下的网络攻击应对训练。该服务通过 SimSpace 的网络靶场技术,模拟客户环境并进行攻击演练,帮助网络防御人员提高实战能力。训练内容包括真实攻击模拟、极限恢复场景和跨部门协作演练,旨在全面提升组织的网络安全防御水平和业务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