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GPT系列这种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得到了指数级提升,从三年前无法解答高中水平的数学问题,到如今已经能够满分通过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广义相对论课程考试。这些系统已经具备了记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它们可以调用海量信息,并以惊人的速度解读复杂内容。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是:AI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极限的高维思考,实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智力飞跃?毕竟,AI语言模型基于海量参数,它们操作着一个“亿维空间”。
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谷歌DeepMind BlueShift项目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亚当·布朗(Adam Brown)表示,虽然AI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但它们的“推理性创造”与人类尚不可相提并论。爱因斯坦式的突破不仅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上的插值(interpolation),更涉及对基础假设的质疑,以及对自然规律转变全新视角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一位平均智商的人类具备完美记忆力,掌握了所有的科学知识,他们是否能做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思考?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未必。
突破往往来源于质疑现有范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AI目前的设计更多是通过已有数据中“拟合”规律,而非“超脱”规律去发明新的科学领域。此外,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并非仅来源于算力和知识量,而是源于感知能力和直觉层面的思维灵感。例如,当人类思考四维宇宙或广义相对论所涉及的高维时,根本不是在真实的高维空间“感知”,而是通过数学符号、图形表示和直觉推导来间接理解问题。而AI,即便操作着亿维的参数空间,也未必能够获得这样的概念性灵感。
假设AI某一天能够从牛顿经典力学出发,推导出类似广义相对论的科学理论,那将标志着人类创造的机器跨越了“科学发现”的最后一个边界。但是,这个假设中仍然有难以逾越的两大难点。首先是理解与再创造,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其中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了已有定律的框架,还融合了抽象数学与物理直觉的深度联结。AI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否理解并重新创造这样的联结,仍然未知。另一个是新范式的产生,历史上许多突破在于采用全新的视角重构认知,例如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诠释,这不仅需要技术化的解决能力,更需要突破性的“质问惯性”。AI是否真正有能力打破自己训练中获得的规律范式,也尚未获得证明。
布朗表示,从目前AI发展的速度来看,这样的跨越能力或许能在未来十年之内实现。但仍需明确的是,AI实现类似广义相对论的发明,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思维本质或洞察能力真正等同于人类。AI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发现人类忽略的模式,而非从无到有地提供原始的新框架。AI更现实的角色并不是“成为爱因斯坦”,而是成为全人类的科研助手。通过大量阅读和系统分析,AI可以发现跨领域的联系,并提出基于已有数据的假设。物理学问题往往有双重本质:从描述到数学表示,然后再到解决。虽然AI在数学解题中表现卓越,但在问题本质的描述与框架建立上仍需依赖人类的主导。
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人造爱因斯坦”这一构想从遥不可及逐步变得可以憧憬。但当前阶段,人工智能的长板在于海量计算与数据处理,而人类的强项则在于直觉和创新思维。一旦两者找到最佳协作方式,实现一种“人机共生”的研究生态,或许新的广义相对论就在我们眼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组织减少实验性项目,转向实现商业价值,生成式AI的游戏时代或已结束。企业正聚焦于更少、更有针对性的应用场景,以提高业务绩效。调查显示,大多数高层决策者表示对生成式AI试点项目感到疲劳,正将投资转向能改善业务表现的项目上。未来企业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关注特定于其业务的应用场景,以实现AI战略的价值。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影响着从医疗到招聘等多个领域。像 ChatGPT 这样的工具让个人和组织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利用 AI 的潜力。然而,AI 也带来了风险,如可能加剧偏见和系统性不平等。我们需要将 AI 视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通过负责任的方式引导其发展,确保它成为造福社会的力量。
深度学习无疑是近十年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诸多应用场景中,深度学习大放异彩。机器翻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够精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