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Ink公司,这家为全球电子阅读器提供高可读性显示屏的企业,出于某种原因开发了一款新的触屏触控板。与其作为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延伸,E Ink认为它应该成为AI交互的专用平台。
这款新触屏触控板似乎采用了彩色E Ink显示屏,类似于Kobo Libra Colour或Kindle Colorsoft上的显示技术,应该能够提供正常触控板的滑动、点击、拖拽和单击功能。当你不进行这些操作时,E Ink设想这款触控板能够提供"第二屏幕功能",比如快速访问"常用快捷方式和系统通知以及生成式AI内容,如文本/图像摘要、游戏策略或自定义AI任务"。
E Ink表示它利用了多种不同的英特尔技术来制作AI工具原型,并专门设计了这款触控板,使其即使在笔记本电脑关机状态下也能使用。不幸的是,这并不能让在笔记本触控板中塞入触屏的想法变得不那么荒谬。
使用E Ink显示屏确实很新颖,但已经有很多尝试将触控板这个看似未开发的资源转变为另一个内容展示场所,但没有一个成功普及。华硕特别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推出了ScreenPad功能,首次在ZenBook Pro 15上引入。ScreenPad可以作为主显示屏的延伸,但它也能运行简单的应用和小部件。E Ink认为其触控板的优势之一是比以前的版本消耗更少的电力,但在触控板也需要成为屏幕之前,有人担心过笔记本触控板会影响电池续航吗?
在触控板中放置显示屏不会成为任何人升级到高端笔记本的理由。除此之外,这并不直观。你既要学会低头查看触控板上的内容,又要学会不遮挡它,而双手在使用笔记本时自然会遮挡触控板。
如果你还没有被说服,E Ink实际上还没有透露其触控板何时上市。不过,考虑到英特尔技术的使用,它很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候出现在昂贵的"AI PC"中。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伟达宣布其Blackwell芯片已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进入量产阶段,这标志着该公司将更多供应链转移至美国的重要里程碑。台积电去年在凤凰城附近开设首个工厂,采用4纳米制程技术。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这是美国近年来首次制造最重要芯片。Blackwell架构相比上代Hopper设计有多项改进,包括新版Transformer引擎和解压缩引擎。台积电计划在本十年末前在亚利桑那再建两座工厂。
北京大学团队开发出WoW世界模型,这是首个真正理解物理规律的AI系统。通过200万机器人互动数据训练,WoW不仅能生成逼真视频,更能理解重力、碰撞等物理定律。其创新的SOPHIA框架让AI具备自我纠错能力,在物理理解测试中达到80.16%准确率。该技术将推动智能机器人、视频制作等领域发展,为通用人工智能奠定重要基础。
惠普企业与爱立信合作开设研究设施,验证双模5G核心服务,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无缝"下一代核心网络。联合验证实验室将解决多供应商基础设施部署中的关键挑战,进行互操作性测试。实验室位于瑞典爱立信总部附近,2025年底投入运营。该方案结合爱立信双模5G核心服务与惠普服务器、网络架构和红帽OpenShift平台,支持5G和4G网络,降低复杂性和运营成本。
香港大学和蚂蚁集团联合推出PromptCoT 2.0,这是一种让AI自动生成高质量训练题目的创新方法。通过"概念-思路-题目"的三步策略,AI能像老师备课一样先构思解题思路再出题,大幅提升了题目质量和训练效果。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和编程任务上都取得了显著提升,为解决AI训练数据稀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