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云科技的“AI毛坯房”,能解决游戏出海80%需求吗? 原创

当AI变得即插即用,游戏产业的研发周期、出海路径与增长模式都将被重写。于是,摸索出海的游戏团队,迎来了三道选择题。

2025年以来,国内游戏版号审批已步入常态化。在全球,中国游戏成为了文化出海的一张闪亮名片。

AI,无疑是这张名片的助推器。

“AI给游戏行业带来的改变要领先于其他行业。”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行业集群总经理李剑在Unite大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了一个观察:过去几年,游戏公司找我们,话题总围绕如何更经济地使用云服务、提升性能;现在,对话的重心几乎完全转向生成式AI。

亚马逊云科技的“AI毛坯房”,能解决游戏出海80%需求吗?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行业集群总经理李剑

问题是,当AI变得即插即用,游戏产业的研发周期、出海路径与增长模式都将被重写。于是,摸索出海的游戏团队,迎来了三道选择题。

第一题:生产方式的选择——拥抱“AI主导”,还是停留在“AI辅助”?

在游戏行业,AI的应用正呈现出两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是“打辅助”。最初,AI在游戏开发中的角色是打辅助,带来的改变是降本增效,例如通过智能客服减少人工需求,或通过AI翻译处理本地化文本。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已有62%的游戏工作室将AI技术应用于开发全流程,生成式AI更是帮助开发效率提升了30%。

但产业的目光早已越过这一阶段,投向了第二阶段——业务变革,即AI深度融入游戏核心玩法和业务流程。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的首款AI游戏《星之低语》便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该项目是基于亚马逊云科技打造。在这一阶段,AI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关卡平衡、内容生成乃至核心体验的一部分。

然而,从“降本增效”的阶段到“业务变革”的阶段,横亘着一道巨大的“工程鸿沟”。

亚马逊云科技的“AI毛坯房”,能解决游戏出海80%需求吗?

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行业集群总经理李剑

李剑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并非所有游戏公司都像腾讯那样,能够拥有大量卓越的工程师和AI人才。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他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有好的想法,但缺乏将这些想法落地的工程化能力。”此外,从重发行模式转向自研自发的游戏公司,也会遇到类似问题。

这正是云平台与游戏引擎深度融合试图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亚马逊云科技在2025年推出的AI集成开发环境(IDE)“Kiro”,提出了一种名为“Spec-driven”(以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思路。

“以前我们都说用AI辅助开发,但现在有了Spec-driven之后,情况正好相反。”亚马逊云科技游戏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总监黄卓斌在采访中解释道,“AI是核心的生成者,整个项目计划和编码工作都以AI为主导。而人类则负责提供需求、审核、决策和监督。”

这是一个开发思维的转变。在“Spec-driven”模式下,产品或策划的需求文档成了新的“源代码”,开发者的重心从逐行编码,转向了定义规范、审核AI产出并进行整合。

黄卓斌进一步举例,这背后的Amazon Q Developer工具带来了跨平台能力,它集成了不同的插件,这些插件本身就带有AI能力,能够加速开发者的工作,甚至可以帮助开发者在不同编程语言间进行转换,“以前可能需要专门招聘一个人写Go语言,另一个人写Java,现在AI工具就能帮开发者完成这项工作。”AI处理了原本需要多个技术栈工程师才能完成的工作,带来了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亚马逊云科技的游戏托管服务Amazon GameLift Server和游戏智能体AI Bot服务作为首批合作伙伴入驻Unity中国资源商店。通过插件形式,将游戏后端服务与生成式AI能力无缝集成到团结引擎编辑器中,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开发体验。 

这无疑在重塑研发组织的重心:懂业务的设计师与懂AI提示工程的工程师,将成为新的核心组合。

对中国游戏公司而言,第一道选择题已经摆在面前:是继续将AI作为边缘辅助工具,还是勇敢地拥抱“AI主导”的开发新范式,重构团队与流程,从而在生产效率上实现代际超越?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场关乎组织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深度变革。

第二题:出海路径的选择——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信任“工程化平台”?

“我接触的很多中国游戏客户,受国内用户的付费习惯和游戏行业内卷的影响,他们认为,海外市场要么是必须拓展的地方,要么就是唯一深耕的地方。”李剑道出游戏产业共识。

然而,当出海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其隐藏的壁垒也愈发凸显。这些壁垒远不止服务器和带宽,而是潜藏在法律法规、文化和市场认知中的巨大不确定性。

传统的出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次进入新市场都是一次高成本的试错。但在生成式AI时代,这种模式的脆弱性被急剧放大。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安全合规与文化风险的不可控性。黄卓斌采访中直指这一困境:“AI本身具备很强的思考能力,各种基于AI开发的游戏(如NPC对话、剧情分支),不仅要解决最基本的翻译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输出的内容能否符合当地文化,是否会违反当地的文化理解,以及会不会冒犯到当地用户,这是一个巨大挑战。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游戏要发行到中东地区,当地文化与中国文化必然存在差异。”。

对于大型游戏公司而言,它们可以组建专门的法务和本地化团队,为每个市场建立知识库。但对于中小型团队,这种投入是难以承受的奢侈。如何控制一个被设计为“自由思考”的AI,避免它在全球多元文化环境中不“闯祸”?

亚马逊云科技给出的答案,是将这种复杂的、基于经验的风险管理,转变为一项可被调用的“工程化风控”能力。其核心代表,便是亚马逊云科技在Amazon Bedrock平台中提供的“护栏”(Guardrails)功能。

“护栏”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套“用AI治理AI”的现实路径,通过两个层面的过滤,将不可预测的风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是在输入端,验证玩家在游戏中输入的文本、图片是否合规;二是在输出端,对大模型生成的回复进行再次审查,确保其不包含涉政、涉黄、涉暴等敏感内容。

李剑介绍,亚马逊云科技服务全球游戏行业已有超过16年,打造了完整的游戏开发、运营、增长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且被全球90%以上大型游戏公司广泛采用。此外,亚马逊云科技拥有将近两、三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架构师团队、原型开发团队、AI Lab团队、行业架构师团队以及生成式AI的SSA团队,可以协助游戏团队实现工程化。

这些能力已得到实践验证。比如,拥有百万玩家的在线射击游戏《Apex Legend》通过GameLift Servers,仅用10天便完成了全球玩家流量切换;《猛兽派对》利用Amazon GameLift Server在全球9个区域同步上线,为玩家带来了45毫秒的极致体验,这也助力该游戏在Steam全球榜单位列第三,中国区排名第一。

因此,摆在游戏出海厂商面前的第二道选择题,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继续在每个新市场支付高昂的“学费”;还是选择信任并拥抱一个“工程化”的平台,将技术部署、合规风控和市场增长这些曾经的“黑箱”,变成可控、可计量的标准化能力?

第三题:生态位分工的选择——追求“自研全栈”,还是成为“能力集成商”?

面对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全球化路径的重构,一个终极问题浮现:在AI时代,游戏公司第一步该从哪里入手,才能更快看到投资回报?

李剑给出了一套清晰的三步法:

第一步:选对场景,先攻“高成本、高可见”的环节。许多团队会从能迅速显效的方向切入,例如图像生成与广告素材生产。虽然顶级美术水准仍需打磨,但在不少品类中,AI已能承担相当部分产出,从而显著缩短制作周期、降低单件成本。随着大模型价格的指数级下降,这些场景的投入产出比还在持续改善。

第二步:借力工程化,把不确定的人力研发投入转为可预期的服务能力。对中小团队而言,自行招聘三四人的小型研发组并不一定保证结果,但人力成本是刚性的。将一部分“底座工程”交给云平台的专业团队与工具链,让内部团队专注在玩法、叙事和运营策略上,往往更能提高整体ROI。

第三步:用AI验证创意与市场。买量是游戏公司最大的成本之一,其效果往往如同“开盲盒”,如何实现最高的投资回报率?黄卓斌披露,已有客户正在实践一种全新的买量模式:通过AI模拟与评估模型来预估玩法受欢迎度或素材表现,再决定投放规模与节奏,将显著减少试错成本。这背后需要一整套复杂的数据管线、模型训练和效果评估体系,而亚马逊云科技正在将这种过去只有大厂才能构建的增长黑客能力,逐步产品化、服务化。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一家游戏公司,尤其是一家中小型游戏公司,如何获得大厂级的AI能力? 

对这个问题,亚马逊云科技给出的答案,是把工程化经验沉淀为可复用的行业资产,用标准化的方式承接中小团队的共性诉求,再留出可装修的空间以满足差异化创新。拆解来看:

首先,在亚马逊云科技的组织架构中,是按行业划分的。这样的好处在于,当接触的客户群体足够多时,就能提炼出他们共性的需求。 

其次,是由行业团队将来自一线客户的共性需求打磨成“Solution Assets(解决方案资产)”,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毛坯房”,这类资产通常已经覆盖了70%~80%的关键能力与基础功能,虽然未必是可直接投产的最终形态,但足以让团队快速起盘、验证路径。随后,客户可以依据自身业务做“装修”,补齐剩余20%的差异化与品牌化需求。

这是一条在“自研全栈”与“能力集成商”之间的现实中道:平台方不为每个客户做全定制,但会把行业的成熟套路沉淀成可复制的底座;开发者不必从零搭建底层栈,也不必牺牲创意灵活性,而是将资源聚焦于离用户价值最近的那一层。

李剑直言,这种分工在不同体量的公司上呈现出不同的依赖度:特别大的公司往往走在前面,对平台的依赖较低;中型公司对平台的依赖大约在30%~40%;小型团队的依赖可能达到60%~70%。对后两者而言,“毛坯房”模式是一条高性价比的“捷径”,帮助他们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赶上生成式AI的时代红利。

其底层逻辑,来自一条被亚马逊云科技反复强调的企业文化准则——客户至尚。李剑解释说,亚马逊云科技在产品路线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至少90%的需求来源于客户”,将真实的一线反馈作为产品演进的主要输入。

综合来看,第三道选择题并非“非此即彼”。对多数中小团队而言,更现实的答案是,把通用能力交给平台,把差异化价值握在自己手里;用工程化方法缩短从创意到验证的路径,用场景导向的取舍最大化投资回报。这样,才有机会在快速变革的AI时代,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大厂级”的能力杠杆与增长速度。

诚然,游戏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可能不再是“谁先想到一个点子”,而是“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把想法跑过全球市场的筛子”。当AI能力从云端走进游戏引擎,这道题的答案正在被书写。

来源:至顶网人工智能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5

11/03

16:43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