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杨旭:我们永远支持“建桥”和“搭桥”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应了“芯片荒”、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美关系等热点问题。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应了“芯片荒”、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美关系等热点问题。

“芯片荒”是否走向芯片过剩?

一边“芯片荒”已导致全球多家车企选择减产或者停工,而另一边,英特尔、台积电、SK海力士、中芯国际等在内的全球半导体巨头巨额增资,掀起“芯片扩产大战”,芯片短缺是否会走向芯片过剩?

杨旭表示,目前芯片短缺问题最严重的是在工业控制类芯片,比如汽车领域运用的,因为总量很大,产品类别非常多,而且互相之间不能兼容,碎片化太严重。现在一辆汽车要大约100多颗芯片,如果是全电子控制的汽车,还会更多。一旦一个环节停工,就会严重影响后续芯片的产能。此外,疫情暴发后,全球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这也推动了对芯片等需求的大幅上涨。

他指出,业内预期到2022年底芯片供应还会很紧张。但如果后续一下子产能超得太多了,需求跟不上,疫情刺激下高涨的数字经济放缓的话,中间就会出现一个缺口,那就会产生过剩问题。

杨旭称,这时候,就需要研究产业规律,研究每个国家数字经济情况,对各种电子产品、电脑、数据中心的设备需求量进行估计,再留下一些空间,也就是说寻求一个可以容忍的临界点。如果产能超出过多,很多企业会被产能过剩拖垮,产能要是不够,“企业就没把应该赚的钱赚到”。

对企业来说,一切技术、一切标准、一切产品都要经历市场的验证。即便出现集中投产,杨旭认为,在产品研发环节,按照自然规律就会淘汰一群人,“有时候在PPT上看到的东西,最后不一定能落地,或者通过市场验证”。

世界或进入“双引擎”发动时代

对于中美关系,杨旭指出,有人认为中美问题是一种“取代”关系,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产业界人士认识到,两者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并驾齐驱的,最起码未来一段时间是互补的。

去年,由于疫情控制有力,中国经济快速恢复。杨旭表示,很多跨国公司都感叹,“中国市场救了我们”,其中包括汽车行业,也包括他所在的半导体行业。

从更广阔的领域来看,杨旭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规模、体量、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消费能力等都达到领先水平。“这个时代可能一台发动机已经拉不动了,世界经济会进入一个双引擎发动的时代。”

供应链重组:得符合产业规律

对于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杨旭认为,必须符合产业规律。制造供应链最大的特征是永远去成本最低的地方,如果没有成本优势,只是通过政府激励等方式来转移全球供应链,是很难维持的。

特别是经过疫情之后,各国经济都很脆弱,“谁能拿出这么大的资金来重复投资?”杨旭说,中国的优势在于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做正确的事,以很大的政策力度和规模持续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这是个良性循环。完备的基础设施,加上大量的技能工人,成本又低,“企业你也来我也来,就形成了产业链”。

此外,消费市场对供应链的布局也很关键。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国家消费市场是中国和美国。企业固然可以选择与中国“脱钩”,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去研发、生产、制造,但是“产品卖到哪里去?”如果消费没有可替换市场,制造要用几倍以上的成本重复投资,还需要时间去完善设施、培养技能工人,这是很难的。

“现在一些人想‘拆桥’,但我们永远支持‘建桥’和‘搭桥’。”杨旭说。

来源:业界供稿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1

04/22

10:42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