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建设智慧社区正在成为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能力,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北京市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被称为是“亚洲最大的社区”:在63平方公里内,共有109个社区、2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超过80万人。由于人口与资源环境和治理能力并不匹配,社区治理难度一直很大。
为此,2018年8月,北京市就出台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100余项措施正在陆续落地,一系列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使得回天地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并成为大型居住区治理的典范。
在此过程中,回天地区通过应用华为全息社区解决方案,聚焦基层治理,围绕违停治理、高空抛物、边界入侵、非正常人员聚集、群租房、垃圾分类等共性问题,积极开展“回天大脑”试点建设,以数据畅通促进基层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从“回天大脑”试点建设的实践也可以看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建设智慧社区正在成为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能力,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回天大脑V1.0体系架构图
智慧社区建设热潮下的“回天模式”
事实上,智慧社区建设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4年,国家住建部出台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就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智慧社区的试点,到2020年实现50%的社区智慧化。
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速,社区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已经成为实现城市“微循环”的关键,智慧社区建设也随之不断升温。尤其在新冠疫情防疫抗疫常态化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加速在社区中落地,已经在助力防疫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应这一趋势,回天地区也在加速推动智慧社区的建设,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回天模式”。
具体来说,回天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上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依托昌平政务云为区级城市大脑建设提供弹性云计算、数据库、存储、安全等基础能力支撑,重点强化人工智能、业务模型等融合服务支撑能力;其次,在区级完成目录梳理工作的基础上,依托目录区块链和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市级、区级具备共享条件的政务数据“依职应需”下沉和基层数据上汇;第三,对照大数据平台核心框架,以需求为引导,逐步补强区级大数据平台的共性支撑能力,通过应用场景建设逐步丰富业务模型建设等;第四,在市、区政务数据多级贯通的基础上,实现涉及个人、企业敏感数据与应用场景动态比对的“可用不可见”安全利用。
其中,在回天地区建设智慧社区过程中,回天大脑的构建是基础所在。据了解,作为回天地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回天大脑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政务网、智能设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吸收了市经信局大数据下沉、公安雪亮工程、视频数据等多家数据精华,并通过领导驾驶舱综合治理平台和移动端应用服务平台进行三屏联动,实现大屏观态势、中屏统调度、小屏优处置,并形成面向社区各项需求的众多应用。
基于回天大脑的多项应用落地,不仅实现了市区街居纵向贯通,业务部门横向联动,还可以帮助社区实现基层辅助治理,通过打通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吹哨报到,构建以事件为中心的业务协同闭环流程机制,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化,让群众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基于华为AI摄像头实现高空抛物场景实时抓拍分析
剑指民生痛点 “智慧回天”让“幸福来敲门”
过去,上学难、就医苦、出行烦、治安乱等是回天地区在社区管理上最为突出的问题;通过多次集中调研,深入了解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和症结、街道的现状和诉求等,回天地区携手华为开启了智慧社区建设上的合作,并将目光锁定在基层治理、交通出行和社区管理三大层面。
在基层治理层面,回天地区建立了面向基层治理的统一服务平台,通过与区接诉即办系统对接,实现市级、区级、镇街派单流转;整合吹哨报到、未诉先办等应用,支持社区申请街道审批并发起新建工单任务、智能分析社区问题规律并推动未诉先办等功能;推动居民通过12345投诉热线以外信息化平台反映或者上报问题,及时发现并提前处理。
在交通出行层面,回天地区聚焦交通疏堵、“违停”治理、“共享停车”、“共享单车”管理等层面,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改善居民交通出行体验。比如,交通疏堵上,将路口信号灯实现联网并支持流量检测功能,有效提升试点区域的通行效率;“共享停车”上,则建立起一套共享停车运营管理系统,从车位资源的分时共享、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出发,缓解试点区域停车难的问题。
在社区管理层面,回天地区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与人员精细化管理、群租房治理、垃圾分类、平安小区等为核心,强化社区管控。其中,在疫情防控与人员精细化管理方面,联动北京健康宝、测温仪与出入闸机,实现居民出入不停步通行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在群租房治理方面,则汇通街道、物业等掌握的人员出入信息、水电气缴费信息、信令数据,结合市级下沉的“五清”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手段及时发现群租房乱象,辅助基层管理人员排查与执法。
目前,回天大脑已经涵基层治理、社区管理和交通出行等各个领域,基于社区工作中常用的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吹哨报到等社区重点业务已投入使用。比如,在龙泽苑西区部署的高空抛物摄像头,上线一个月,已经捕捉到12起高空抛物现象,社区工作人员对高空抛物的对象进行了警告和处罚。通过提前发现不文明行为,大大减少了12345居民投诉事件。随着垃圾分类、“共享停车”、精细化管理等领域的一批智慧化应用场景纷纷落地,龙泽苑社区这个老旧小区正变身为智慧社区。
基于华为AI摄像头实现消防占道场景实时抓拍分析
从“智慧回天”建设预见智慧社区未来
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智慧社区的建设不仅将推动城市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而从回天地区的建设实践可以看出,以数据共享协同为核心,从关键民生领域入手,将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
为了帮助更多的基层社区走向智慧社区,华为也基于自身在智慧社区建设上的经验,打造了全息社区解决方案。据了解,该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社区全域感知,实时掌握人地事物完整信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控,明了社区整体情况;通过多种模型实现社区安全主动预防,借助“互联网 零距离”的惠民服务,把社区打造成为具备数据驱动、业务智能的全息社区防控体系。
除回天地区外,亦庄经济开发区荣华街道借助华为全息社区解决方案,已经将现有视频检测同街道、社区等业务部门的具体业务流程相结合,实现同一平台、融合使用,既提高了为民服务水平,也提升了辖区内社区居民幸福感。
接下来,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深入到更小单元,智慧社区必将成为下一个市场爆发点。笔者认为,华为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懂行人”,其在智慧社区建设上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华为不仅在业界首次提出了“智能交互 智能联接 智能中枢 智慧应用”的城市智能体解决方案,还针对智慧社区建设难点和痛点打造了面向众多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其次,华为是联接、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ICT技术的集大成者,其绿色5G机器视觉智简解决方案、智能微云、视频云系统、办公宝等都非常适用于智慧社区建设;第三,华为全息社区解决方案自身的开放平台能力,也可以联合更多的生态伙伴,为智慧社区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
如今,智慧社区的建设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智慧社区建设者来说,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让业务落地更流畅、服务场景更细腻、社区关怀更温暖,是未来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而对于华为来说,如何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实践在智慧社区建设中一脉相承,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则是全面助力智慧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