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4月30日,Altman就提起过该模型非常喜欢GPT-2。按道理说一个只有15亿参数在2019年发布的开源模型,被反复提及两次就很不寻常。
更意外的是GPT-2曾短暂上榜LMSYS的聊天机器人竞技场性能媲美GPT-4、Claude Opus等模型。
很多人猜测,难道这是OpenAI即将发布的GPT-4.5、GPT-5?但在5月2日的一场公开演讲中,Altman否认了这个说法。
GPT-2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openai/gpt-2
论文地址:https://cdn.openai.com/better-language-models/language_models_are_unsupervised_multitask_learners.pdf
从GPT-2展示出的性能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OpenAI掌握了一种新的训练、微调模型方法,可将小参数模型的性能训练的和大参数模型一样优秀,就像微软刚发布的Phi-3系列模型。
所以,这可能是一款针对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高性能、低消耗模型。因为,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都发布了针对移动端的大模型,唯独OpenAI迟迟没有发布。
加上苹果正在与OpenAI、谷歌洽谈希望在iOS 18中使用GPT系列模型来增强用户体验和产品性能。非常善于营销的Altman用这种“新锅抄旧菜”的方法进行病毒式宣传来赢得苹果的信任。
一方面,可以极大展示自己模型的性能与技术实力;另一方面给谷歌造成压力,虽然其Gemini系列是针对移动端的,但在市场应用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反响。
开发移动端的大模型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技术特点,就是参数都非常小。例如,微软刚发布的Phi-3系列模型,最小的只有13亿参数;谷歌的Gemini系列模型最小的只有18亿。
这是因为,参数越大模型的神经元就越多对硬件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想部署在移动端的大模型需要考虑电池、存储空间、算力、延迟、推理效率等因素,才能在有限的硬件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性能。例如,直接使用一个1000亿参数的模型,可能还没问几下电池先耗尽了。
此外,在移动设备对推理的效率要求也很高。目前手机端的延迟大概是web、PC端的数倍,如果想更好地使用语音助手、实时翻译、文本问答这些功能,也是使用小参数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OpenAI使用在2019年开源的15亿参数GPT-2模型来实验最合适不过了,并且架构也是基于Transformer,基本上是GPT-3、GPT-4的先辈模型。
当然,如果未来OpenAI真的发布面向移动端的小参数模型,名字肯定不会再叫GPT-2,大概会起GPT-4 mini/little一类的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NVIDIA团队开发的SANA-Sprint技术实现了AI图像生成的重大突破,将传统需要20步的生成过程压缩至1步,在H100上仅需0.1秒即可生成1024×1024高清图像,速度比现有最快模型提升10倍以上。该技术通过创新的混合蒸馏策略,在大幅提升速度的同时保持了图像质量,并支持实时交互应用,为AI绘画从专业工具向大众应用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初创公司Positron获得5160万美元A轮融资,推出专门针对AI推理的Atlas芯片。该公司声称其芯片在性能功耗比和成本效益方面比英伟达H100高出2-5倍,并已获得Cloudflare等企业客户采用。Positron专注于内存优化设计,无需液体冷却,可直接部署在现有数据中心。公司计划2026年推出支持16万亿参数模型的下一代Titan平台。
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开发的DiagNote模型通过模仿人类做笔记的习惯,解决了AI在多轮视觉对话中容易"失忆"的问题。该研究构建了专门的MMDiag数据集,设计了双模块协作的AI架构,让机器学会像人类一样通过标记重点区域来保持专注力,为更自然的人机视觉交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