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产业系列解读之六:加快数据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国家将从优化数据产业分类布局,围绕资源汇聚、技术创新、应用牵引、算力支撑等方向,加强数据产业分类指导。各地方应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协同互补、特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促进区域数据产业协调发展,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提供产业支撑。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贵阳数博会”)上,国家数据局刘烈宏局长和陈荣辉副局长对外宣布,将正式出台促进数据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从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系统布局培育壮大数据产业。数据产业政策研究专班牵头人张向宏教授发布了我国第一份《数据产业图谱》,首次展示了我国数据产业的基本涵义、构成、主体、特征,显示了我国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巨大潜能。2024年9月27日,国家数据局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集聚力量,为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顺畅的环境,《交大评论》特推出“数据产业系列解读”专栏,特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华为公司、烽火科技、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协会、合合信息等11家数据产业政策研究专班单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我国数据产业发展情况。

其中,系列解读文章1—5,主要对国内外数据产业发展进行了宏观解读;系列解读文章6,重点解读我国数据产业的3方面布局;系列解读文章7,重点解读我国数据产业的6种经营主体;系列解读文章8—15,主要解读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应用、数据流通、数据安全、数据基础设施等6种业态的发展重点方向;系列解读文章16,重点解读我国数据产业5方面的保障措施。

数据产业系列解读之六:加快数据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本期是系列解读文章第六期《数据产业系列解读之六:加快数据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主要阐述了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取得的3方面成效、数据产业结构存在的3方面问题、以及优化数据产业布局的3方面举措。

一、我国数据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后的新型生产要素之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增强数据资源供给动力,充分激发数据要素应用活力,“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数据资源环境持续向好,数据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产业系列解读之六:加快数据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近一年多来,数据产业发展环境呈现出明显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数据工作体系已基本形成。自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后,各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数据管理机构组建和重建工作,目前,全国32个省区(包括新疆建设兵团)、300多个地市和大多数县,都已挂牌成立了数据管理机构,全国100多个省市成立了数据集团、数据中心等配套机构,70多个中央企业成立了数据子公司。全国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数据工作体系已基本形成。二是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法律不断完善。近年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三法两条例”)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智改数转等政策文件接续发布,特别是国家数据局成立后,相继出台了“数据要素×”行动计划、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等政策文件,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文件正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数据收益分配、数据安全治理、数字经济发展等政策文件也将在年内发布。数据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数据产业主体的信心和获得感,加快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步伐,为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数据流通利用初见成效

在数据要素相关政策红利带动下,各种数据主体供数热情广泛激发,各行各业用数动力持续高涨。在数据采集汇聚方面,已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一批数据采集汇聚项目;在数据加工分析方面,已确定成都、沈阳、合肥、长沙、海口、保定、大同等城市为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并通过中央预算资金支持了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加工生产项目;在数据应用方面,国家数据局会同其他七个部门分两批发布了48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数据要素×”大赛。数据要素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智慧城市和绿色低碳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不断丰富并越来越深入;在数据流通交易方面,全国各地已成立并投入运营数据交易所(交易中心)36家,2023年场内交易量突破200亿元,2024年上半年就突破了300亿元。开展数据评估、合规认证、安全审计、质量评价、资产评估、争议仲裁、风险评估、教育培训、数据保险、数据信托等数据经纪和数据咨询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蓬勃发展;在数据安全治理方面,在促进数据大规模、高通量、快速率的流通过程中确保数据安全可信,即数据动态安全已成为主流并形成广泛共识,已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了一批数据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可信安全流通技术项目,相关技术正快速迭代升级;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探索,《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已研究制订完毕,即将正式向社会发布。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温州、合肥、福州、南昌、郑州、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哈密等18个城市已被确定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地区,并将用三年时间,对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空间、数联网、数场、数据元件等六条技术路线进行试点验证,预计2029年将全面铺开建设。

3.数据产业形成较大规模

经过30多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我国数据资源生产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数据资源规模超过32ZB,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总体上已进入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当前,数据资源企业、数据技术企业、数据应用企业、数据服务企业、数据安全企业、数据基础设施企业等多元产业主体和多种产业业态快速发展,数据产业作为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的一种新型产业,已形成较完善体系和较大规模。据京数智科技研究统计,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企业总数已达到19.3万家,数据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25%。预计今后5年,数据产业规模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二、数据产业布局有待调整优化

尽管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数据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我国还未对数据产业进行引导性布局,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尚未形成,数据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链协同性和区域聚集性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数据产业系列解读之六:加快数据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  数据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我国数据产业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采存算管用”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如,在数据核心技术方面,存在数据产业大而不强,数据算法、数据算力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在数据资源方面,存在数据资源采集汇聚能力偏弱、数据产存转化率偏低、数据加工分析智能化水平不高、以及高质量数据集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各地区各行业建设运营水平不高,数据可信安全流通技术还不成熟,数据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的矛盾依旧突出等问题。

2.数据产业链协同性不强

由于机构性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不同,具有垄断地位的机构与社会普通企业之间、行业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之间、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普通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不同机构之间,数据资源拥有规模和数据应用水平差距巨大。“数据鸿沟”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使数据成为数据持有主体维持其垄断地位的资源护城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用数成本,数据“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无法有效协同,数据资源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产业区域聚集程度不高

我国数据产业总体上是在自发状态上发展起来的,各地区数据产业规模、水平、主体等发展状况,都是因时因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下来的。从国家层面来看,数据产业区域聚集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各地区产业同质化严重。全国各地区大到一个省域小到一个县域甚至到一个数据企业,数据产业“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应有尽有,“大而全”“小而全”现象突出,重复建设、低效运营问题严重。二是各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各地布局和发展数据产业时,较少考虑当地在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应用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时常出现电力能源资源或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不足而建设大型算力中心、数据资源富集程度低而建设数据标注基地、数据技术和数据人才薄弱而建立数据技术企业、对行业应用不熟悉而建设数据应用企业、商贸流通交易基础薄弱而建立数据流通交易机构等现象,资源与产业的差配和错配严重影响了数据资源关键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三是各地产业协作程度弱。由于各地数据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现状,数据资源、数据应用区域壁垒严重,许多地区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和行业场景数据应用,只允许本地区企业、甚至本地国有企业承担;一些地区规定本区域公共数据只能在指定的本地数据交易所流通交易。数据产业远未形成跨区域间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的格局,严重阻碍了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形成。

三、着力优化数据产业合理布局

数据产业是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紧抓住数据产业成长的战略机遇,立足于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统筹发展和安全,培育数据企业,塑造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数据产业布局,将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优势、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我国数据产业竞争力。

数据产业系列解读之六:加快数据产业布局,建设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1.优化调整数据产业结构

针对我国数据产业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数据核心技术、数据采集汇聚、数据流通利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应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重大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工程建设等措施,突破数据领域核心技术,实施大规模数据资源体系构建,构建全国统一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推动各类业态协同发展,提高数据产业生态塑造能力。

2.促进数据产业协同发展

针对数据“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脱节,数据产业链协同性不强问题,应围绕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释放龙头企业的供数动力。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采取设立数据业务独立经营主体、支持数据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共建行业数据空间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数据共享共用。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创新数据运营模式,开发决策参考、精准营销、需求定制、风险管理等数据产品和服务,更好服务各类经营主体;二是大力激活广大中小企业的用数活力。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算法、算力等资源使用便利,以及普惠性数据产品和技术工具。支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服务平台开设企业数据服务专区,为中小企业办事创业、经营决策、合规治理提供数据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发放数据券、算法券和算力券,降低中小企业治数用数成本;三是建设协同共享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协作,通过打造数据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发挥可信第三方作用,探索基于可信第三方的行业数据空间等方式,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建立互信合作机制,加速要素流通、重组和融合创新。支持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质效,促进产业数据高效汇聚和协同利用。

3.推动数据产业区域集聚

国家将从优化数据产业分类布局,围绕资源汇聚、技术创新、应用牵引、算力支撑等方向,加强数据产业分类指导。各地方应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协同互补、特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促进区域数据产业协调发展,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提供产业支撑。一是打造一批数据资源产业集群。支持工业、农业、金融、气象、医疗、教育、文博等数据密集型行业,与全域数字化转型程度高、数据人才富集的地区密切合作,建设以数据生产、标注、加工、治理等为主要特征的数据资源产业集群,加大战略性数据资源存储规模,提升数据标准化体系化治理水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领先、供应充沛的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二是打造一批数据技术产业集群。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川渝等地区,建设数据技术产业集群,提升数据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打造一批数据流通产业集群。支持商贸资源丰富的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建设数据流通产业集群,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四是打造一批数据应用产业集群。支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场景风丰富的地方,建设特色数据应用产业集群,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
刘世峰(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
宫大庆(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副教授)
李锡虹(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 研究生)

 

来源:交大评论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4

10/08

11:05

分享

点赞

交大评论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主办。全面关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重点聚焦以网信产业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动态,每周一期,周一定期更新。

最近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