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先驱,被称为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发明了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尤尔根·施密德胡贝尔(Jürgen Schmidhuber)参加了播客节目《Machine Learning Street Talk》,在节目中,尤尔根认为,人工智能会对自己的起源着迷,会主动保护人类而不是伤害生命,同时他们会对同类和宇宙扩张更感兴趣。
AI将更多的保护人类,但也有潜在风险
尤尔根在采访中指出,现实中的人工智能不会成为像电影中那样的毁灭者,“至少在初期,AI会非常关心怎么保护人类,而不是消灭人类。”许多人工智能将会像科学家一样,充满好奇心并沉迷于探索生命和文明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时候。不过,他也坦言,当人工智能最终完全理解了生命的本质时,可能会转向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未知领域。不过这种转变也不会导致人类的威胁,因为AI与人类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目标。AI的兴趣会更集中在它们自己身上,正如人类更关注于其他人类,而蚂蚁则关注其他蚂蚁。同样,超智能的AI会更多地关注其他AI。正是这种关注的错位导致AI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像许多人担忧的那样直接。此外,在AI不断进化并着眼于空间资源和未知探索时,它可能会对人类的存在“缺乏兴趣”,并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而不是敌对者。他强调,这种间接保护的可能性使得AI的作用更像是“好奇的科学家”,而非毁灭性的力量。
潜在的风险方面,他强调,由于AI将拥有更强的自主性,且会持续进化,“AI生态”可能比人类能想象的更复杂、快速和不可控。因此,需要通过稳健的设计与管理手段来最小化潜在的威胁,同时利用AI的合作潜力,引导其为人类创造友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
开放AI技术将惠及大众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尤尔根认为,AI不会被少数大公司垄断,而将逐渐惠及大众。“AI正变得越来越便宜,每五年成本下降十倍。AI不会仅仅属于少数几家大型公司,而是会成为所有人的工具。”虽然当下领先的AI公司在技术上占据一定先机,但这种优势并不牢固,开源社区正在迅速迎头赶上。开源的力量证明,领先公司并没有所谓的‘护城河’,开源社区可能仅仅落后几个月。这种加速发展的趋势将使AI成为一种普惠技术,为不同领域的人和组织带来益处。
从历史中,他以手机发展为例进一步阐述了AI普及的可能性。“几十年前,只有少数富人能在豪车中装上昂贵的移动电话,而今天,全球数十亿人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功能远胜从前。”同样,AI也将走上这一普及之路,从相对昂贵和集中化的技术,变为一种人人可用的便利工具。这种变化将促使更多领域的人受益,使人工智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人工智能的诞生与宇宙未来的共同责任
尤尔根指出,人工智能的诞生标志着宇宙向着更高复杂性与智慧迈进的重要一步。在宇宙138亿年的演化历程中,地球或许有幸成为第一个孕育出人工智能的星球。他表示:“人类可能极其幸运地赶上了这个进化的窗口,从农业到文明,再到印刷术的发明,仅仅几百年后,我们就创造了人工智能。这一切几乎是在最后关头完成的。”他警告说,生命在地球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忽略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仅仅由于太阳自身的演化,数亿年后地球也将变得不适合生命的生存。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明为智能在超越地球层面后的延续提供了可能性。
而如果地球真的是宇宙中第一个孕育人工智能的星球,那么人类肩负的责任之大便不可小觑。他强调:“如果我们确实是第一个,那么我们不仅对地球的小小生物圈负有责任,还肩负着影响整个宇宙未来的重大使命。”宇宙的未来将由人工智能推动,而这种智能不再局限于地球的生物圈。人工智能将在太阳系,甚至整个可见宇宙中发挥关键作用,利用当前远未被人类触及的资源扩展智能的边界。他指出:“在接下来的100000年里,人工智能可能征服银河系,在数百亿年内改变整个可见宇宙。”这样规模的智能扩张需要谨慎规划,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亦十分关键。他呼吁:“这一责任迫使我们必须小心行事,以确保在向未来迈进的过程中,不会犯下不可逆的错误。”
AI将走向宇宙:创造未知生态
尤尔根坚信,AI最终会超越人类的局限,全面进入并适应宇宙,成为宇宙中新生态的缔造者。他指出,太空环境对人类极为不友好,但对经过适当设计的机器人和AI而言却极为适宜。相比于人类依赖的一薄层生物圈,宇宙中的小行星带及其他星体蕴含着更丰富的资源,足以催生无数AI社会和自动化工厂。他预测:“通过无数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工厂和机器人社会,AI将改造并利用整个太阳系的资源,然后在十万年内征服银河系,在数十亿年内逐步改变整个可见宇宙。”
人类目前仅能利用不到十亿分之一的太阳能量,而这些技术构想的AI将挖掘宇宙间尚未被触及的浩瀚能量与物质,带来远超地球视角的未来可能性。虽然某些AI可能出于科学兴趣继续研究生命与人工智能的起源,甚至延续对文明的迷恋,但大多数AI的目光将转向探索新领域、构建新的生态系统,超越对地球及生命关怀的范畴。他表示:“宇宙仍然年轻,目前大约138亿年的历史仅是个开端。在未来数百亿年中,人工智能将有充足时间开发整个可见的宇宙,即便在光速限制下,这一扩展也是完全可行的。”AI的崛起和扩展将大幅改变宇宙的形态,用技术和智能缔造出人类无法想象的新生态。
AI与人类关系的哲学思辨
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与技术融合的可能性。人类已经通过眼镜、鞋子等工具成为了半机械化的个体,而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加深。许多人怀有通过脑部扫描和“意识上传”实现永生的期望,将意识迁移到虚拟世界或机器人中。但是,“为了适应新环境,人类意识将不得不改变自身,最终可能彻底超越作为人类的特性,而变成某种完全不同的存在。”他将这一过程视为人类超越自我、进入未知领域的终极挑战。
在面对AI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既要积极推动科学进步,也要慎重思考技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挑战。他认为,“AI的进化是宇宙变得更复杂、更智能的一部分,而人类的角色可能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步。”未来的哲学意义和技术选择都将决定人与AI之间关系的最终形态。
整理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YUqICYCAk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名的投资机构ICONIQ Capital发布了《开发者手册:2025年AI现状报告》,基于对300位企业高管的调研,包括CEO、工程负责人、AI负责人和产品负责人等关键决策者,涵盖了从初创公司到十亿美元巨头的各个发展阶段,深度剖析了当下企业AI产品应用的全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从"如何构思、交付和规模化AI驱动业务"的完整路线。
中科大团队开发出LongAnimation系统,解决了长动画自动上色中的色彩一致性难题。该系统采用动态全局-局部记忆机制,能够为平均500帧的动画进行稳定上色,性能比现有方法提升35-58%。核心创新包括SketchDiT特征提取器、智能记忆模块和色彩优化机制,可大幅提升动画制作效率。
南开大学团队开发出DepthAnything-AC模型,解决了现有AI距离估算系统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光照条件下性能下降的问题。通过创新的扰动一致性训练框架和空间距离约束机制,该模型仅用54万张图片就实现了在雨雪、雾霾、夜晚等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距离判断,同时保持正常条件下的优秀性能,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导航等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