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的 AI 推理研究主管 Noam Brown 表示,如果研究人员当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算法,像 OpenAI 的 o1 这样的"推理型" AI 模型本可以提前 20 年出现。
Brown 在周三圣何塞举行的 Nvidia GTC 会议的一个专题讨论会上表示:"这个研究方向被忽视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东西被遗漏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情况时会花大量时间思考后再行动。这种方式或许在 AI 领域会非常有用。"
Brown 是 o1 AI 模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该模型采用了一种称为测试时推理的技术来在回应查询前进行"思考"。测试时推理涉及对运行中的模型施加额外的计算来驱动一种"推理"形式。总的来说,所谓的推理模型在数学和科学等领域比传统模型更准确、更可靠。
不过,Brown 强调,预训练 —— 即在越来越大的数据集上训练越来越大的模型 —— 并非"已经过时"。根据 Brown 的说法,包括 OpenAI 在内的 AI 实验室曾经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扩大预训练规模上。现在,他们在预训练和测试时推理之间分配时间,Brown 将这两种方法描述为互补的。
在讨论会上,有人问 Brown,鉴于学术机构普遍缺乏计算资源,学术界是否还能期望进行与 OpenAI 这样的 AI 实验室同等规模的实验。他承认近年来随着模型变得更加计算密集,这确实变得更具挑战性,但学者们可以通过探索需要较少计算资源的领域来产生影响,比如模型架构设计。
Brown 说:"前沿实验室和学术界之间存在合作机会。前沿实验室确实在关注学术论文,并认真思考,好,如果这个方法进一步扩大规模,它是否会非常有效。如果论文中有令人信服的论据,你知道,我们会在这些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Brown 的这些评论出现在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科研拨款的时期。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 Geoffrey Hinton 在内的 AI 专家们批评了这些削减,称这可能会威胁到国内外的 AI 研究工作。
Brown 指出 AI 基准测试是学术界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领域。他说:"AI 基准测试的现状很糟糕,而做好这项工作并不需要大量计算资源。"
正如我们之前所写的,当今流行的 AI 基准测试往往倾向于测试深奥的知识,且其得分与大多数人关心的任务熟练程度的相关性较低。这导致人们对模型的能力和进步产生了广泛的困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苏州大学研究团队提出"语境降噪训练"新方法,通过"综合梯度分数"识别长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在训练时强化重要内容、抑制干扰噪音。该技术让80亿参数的开源模型在长文本任务上达到GPT-4o水平,训练效率比传统方法高出40多倍。研究解决了AI处理长文档时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的核心问题,为文档分析、法律研究等应用提供重要突破。
在Cloudera的“价值观”中,企业智能化的根基可以被概括为两个字:“源”与“治”——让数据有源,智能可治。
清华大学团队首次揭示了困扰AI训练领域超过两年的"幽灵故障"根本原因:Flash Attention在BF16精度下训练时会因数字舍入偏差与低秩矩阵结构的交互作用导致训练崩溃。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注意力权重为1时的系统性舍入误差累积,并提出了动态最大值调整的解决方案,成功稳定了训练过程。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更为分析类似数值稳定性挑战提供了重要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