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追逐 vibe coding——Google 也不例外,其推出的 Stitch 是 Jules 的后续产品
vibe coding 可以说是当前科技界最热门的趋势之一,它反映了 AI 和自然语言提示被广泛用于基本代码自动完成的现象 ( 这对传统认为人类应完成下游任务的编码思维提出挑战)。
Google 正在推出 Stitch,这是一项来自 Google Labs 的全新实验,旨在与 Microsoft、AWS 以及其他现有的端到端编码工具一较高下。该平台目前处于测试阶段,通过一次提示就能设计出用户界面 (UI),已有一些开发者对其赞不绝口。
“Google 推出了全球最强大的 UI 设计器”,语音 AI 公司 Inflate AI 的负责人 Brendan Jowett 在 X 上这样表示。
vibe coding 工具层出不穷
虽然在编程和开发中使用 AI 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vibe coding”这一概念——由 OpenAI 联合创始人 Andrej Karpathy 今年早些时候提出——则是一种较新的理念,它采用生成式 AI 自动化完成通常需要手工操作的编码任务。这不仅超越了现有的 AI 助手以及拖拽式免代码和低代码工具,更强调的是最终成果,而非实现过程。
Karpathy 在 X 上写道:“你最终将顺其自然,拥抱指数级变化,甚至忘记代码本身的存在。”
在集成开发环境 (IDE) 领域,主要竞争者包括 Windsurf(前身为 Codeium)、Cursor、Replit、Lovable、Bolt、Devin 和 Aider。Anthropic 也最近推出了其命令行 AI 代理 Claude Code。
除了 Google 外,更多大厂也在谋求这一领域的份额:Amazon Web Services (AWS) 正将其 Amazon Q Developer AI 助手作为一项附加功能,让开发者在编码的任何阶段都能直接调用;Microsoft 推出了 GitHub Copilot agent 模式;OpenAI 正计划通过 Codex 的更新以及计划以 30 亿美元收购 Windsurf 来扩展其在 vibe coding 方面的能力;而 Agentforce 则负责编写 Salesforce 约 20% 的代码。
Google 自身也不甘落后,最近已经将自主编码代理 Jules 推出了测试版。
Stitch 可通过一次提示生成 UI
借助 Google Stitch,用户可以指定想构建的界面类型——无论是仪表盘、网页还是移动应用——并描述所期望的外观 ( 比如颜色搭配或预期的用户体验)。
该平台会立即生成 HTML、CSS+ 以及带有可编辑组件的模板,开发者与非开发者均可进行自由定制和编辑 ( 例如指示 Stitch 在主页面上添加一个搜索功能)。之后,用户可直接将生成的内容添加到应用中,或将其导出至 Figma。
“设计是一个迭代过程,而 Stitch 通过让你生成多个界面变体来简化这一过程,” Google Labs 的研究人员解释道,“你可以尝试不同的布局、组件和样式,从而实现理想的外观和体验。”
用户可以选择运行于 Gemini 2.5 Flash 的“标准模式”,或切换到使用 Gemini Pro 的“实验模式”,后者允许用户上传诸如截图、线框图和草图等视觉元素以指导平台生成设计。
此外,Google 还计划推出一项功能,让用户可以直接在截图上添加注释以进行修改。
正如 Jowett 在 X 上所言,Stitch “适用于快速生成初稿、线框图以及具备 MVP 水平的前端设计”。
有些人称这些布局“不可思议”;也有人认为 Bolt 更为出色
许多用户对这款早期产品给予高度好评。一位用户表示:“我用‘加密钱包仪表盘’作为提示测试 Stitch,它在不到 10 秒内就完成了布局。简直不可思议。”
X 用户 “God of Prompt” 发帖称:“老实说,我很震惊这个工具没有获得更多关注。一个由 Gemini 提供支持、并能导出至 Figma 的真正 UI 生成器?立刻就能见到实际应用。”
然而,也有一些用户觉得测试版表现未尽如人意。 DesignerUp 的 Elizabeth Alli 在博客中详细说明了她的体验:她让 Stitch 制作一个帮助培养正念习惯的应用,但她发现该工具在设计元素 ( 比如所需的颜色) 上未能达到预期,而且平台只生成了一个页面,导致她无法进行页面间的跳转;在后续的提示中,她也很难生成下一个逻辑页面或其他页面。
此外,编辑选项有限,当 Alli 上传了一张自己设计的网站截图后,她对其格式、排版、颜色组合以及那种“过时”的阴影和图标均表示不满。
她写道:“考虑到市场上已有那么多现成的 AI 到 UI 设计生成工具,而且那些工具做得远比这更好,我对 Google 的期望更高。他们的这项努力充其量只是半成品。”
尽管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其输出与 Figma 的 First Draft 或 Uizard 的 Autodesigner 等产品相比,明显差距甚远。“这一版本看起来像是急于在 AI UI 设计热潮中抢占一席之地的匆忙之作,” Alli 如是说。
其他早期用户也表示,Stitch 有时表现得不稳定且略显平庸,生成的设计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其他现有工具仍显得更为出色。
一位 X 用户叹道:“我用的是之前在其他 AI 工具中生成落地页时用过的相同提示词,而那些工具直接生成代码,但在 Bolt 等工具中生成的设计美感要好得多。”
很明显,如果 Google 想要在这一领域与已然稳固的竞争对手抗衡,还需解决不少问题。不过,vibe coding 的新时代才刚刚起步,用户们也热衷于尝试各种新工具,所以观察 Stitch 的下一版本将会非常有趣。
在此,快来亲自体验 Stitch 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CoreWeave发布AI对象存储服务,采用本地对象传输加速器(LOTA)技术,可在全球范围内高速传输对象数据,无出口费用或请求交易分层费用。该技术通过智能代理在每个GPU节点上加速数据传输,提供高达每GPU 7 GBps的吞吐量,可扩展至数十万个GPU。服务采用三层自动定价模式,为客户的AI工作负载降低超过75%的存储成本。
IDEA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开发了ToG-3智能推理系统,通过多智能体协作和双重进化机制,让AI能像人类专家团队一样动态思考和学习。该系统在复杂推理任务上表现优异,能用较小模型达到卓越性能,为AI技术的普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在教育、医疗、商业决策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谷歌DeepMind与核聚变初创公司CFS合作,运用先进AI模型帮助管理和改进即将发布的Sparc反应堆。DeepMind开发了名为Torax的专用软件来模拟等离子体,结合强化学习等AI技术寻找最佳核聚变控制方式。核聚变被视为清洁能源的圣杯,可提供几乎无限的零碳排放能源。谷歌已投资CFS并承诺购买其200兆瓦电力。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提出SPARK框架,创新性地让AI模型在学习推理的同时学会自我评判,通过回收训练数据建立策略与奖励的协同进化机制。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推理、奖励评判和通用能力上分别提升9.7%、12.1%和1.5%,且训练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一半,展现出强大的泛化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