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2025第九届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大会上,蚂蚁数科宣布天玑实验室全面升级,从原“数字身份安全实验室”升级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AI大模型在产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突破,通过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推动AI技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信息系统工程领域专家沈昌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王汝芳,北京市海淀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杨颖,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蚂蚁数科首席技术官、蚂蚁集团副总裁王维共同出席实验室升级的揭牌仪式。
今年以来,蚂蚁数科持续推进AI战略,并重点面向金融、新能源等产业场景发布企业级大模型产品及服务。在技术层面,蚂蚁数科打造的可信智能体技术底座,确保企业级智能体应用可靠、可控、可优化。此前,蚂蚁数科还发布企业级金融智能体平台Agentar,提供超百个核心金融MCP服务,助力金融机构零代码高效搭建安全可信的智能体应用。面向新能源行业,蚂蚁数科推出了能源电力时序大模型EnergyTS,通过AI技术精准预测光伏、风力发电,预测准确率超过亚马逊、谷歌。
为了持续推进AI大模型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升级后的天玑实验室将围绕AI大模型发展的基础支撑与产业应用,重点布局四大研究方向:AI+数据,AI+安全,AI+金融及AI+具身智能。实验室将联合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通过专项技术攻关与前沿课题研究等方式,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加速AI技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树立智能化时代的创新标杆。
蚂蚁数科CTO王维表示,"我们坚信在大模型时代,AI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天玑实验室致力于成为产业AI技术创新引擎,将持续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突破AI规模化应用的技术瓶颈,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产业场景的价值落地。"
公开信息显示,蚂蚁数科旗下天玑实验室连续多年是谷歌全球唯一直接授权的生物识别安全性检测认证实验室,并参与制定了IEEE《生物特征识别性能评估:人脸识别》等十余项全球标准、国家标准,多篇技术论文入选CVPR、AAAI、ECCV等全球AI顶级学术会议。其参与完成的“无约束人像目标智能感知与理解”项目曾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当AI遇到空间推理难题:最新研究揭示GPT-4等顶尖模型在传送门解谜和立体拼图中集体"挂科",复杂智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实现。
大连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提出MoR(Mixture of Reasoning)方法,通过将多种推理策略嵌入AI模型参数中,让AI能自主选择最适合的思考方式,无需人工设计专门提示词。该方法包含思维生成和数据集构建两阶段,实验显示MoR150模型性能显著提升,比基线模型提高2.2%-13.5%,为AI推理能力发展开辟新路径。
2025施耐德电气智算峰会上,全新EcoStruxure(TM)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正式亮相,定位场站级智慧能源管理中枢,集技术领先性与本土适配性于一体。
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FreNBRDF技术,通过引入频率修正机制显著提升了计算机材质建模的精度。该技术采用球面谐波分析提取材质频率信息,结合自动编码器架构实现高质量材质重建与编辑。实验表明,FreNBRDF在多项指标上超越现有方法,特别在频率一致性方面改善近30倍,为游戏开发、影视制作、电商预览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