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计算:破解数据中心复杂性难题

AI和高性能计算正重塑各行各业,但数据中心为适应多样化工作负载而添加各种专用加速器,反而导致运营效率下降。专用芯片与CPU、GPU等系统组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功耗飙升至不可持续水平。随着AI模型规模增长和工作负载边界模糊,传统静态硬件分配已不适用。可重构计算提供了新方案:单一平台可动态调整架构以匹配不同需求,消除芯片间通信瓶颈,降低功耗,简化运营。

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HPC)已进入全新应用时代,深刻重塑着各个行业,加速创新进程,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然而,当数据中心竞相在现有环境中添加各种加速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负载时,这种看似善意的异构策略却对运营效率造成严重冲击。

这种将专用芯片与CPU、GPU和ASIC系统配对的策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它将功耗推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增加的运营开销可能会抵消潜在收益。

随着工作负载和工作流程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以及模型规模增长超出单个加速器处理能力,数据中心运营和"节点匹配"的挑战——即为特定工作负载匹配具有合适性能、效率和经济性的系统——变得呈指数级困难。

要摆脱这种运营复杂性螺旋,运营商必须首先理解这些挑战的驱动因素,然后决定前进的新路径。

新方法和扩展定律正在重新定义AI

当今的工作负载与几年前截然不同,那时训练和推理基础设施之间的界限更加直接明确。Transformer架构、专家混合模型(MoE)和智能体AI系统的兴起颠覆了这些简单定义。

这些新方法显著改变了计算模式,需要频繁的资源密集型推理周期——有时比传统单次推理需求高100倍。这些模型的规模现已达到关键拐点,必须分布在多个设备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需求。

此外,AI工作负载现在跨越三种不同的扩展范式:基础预训练(更多数据和参数提高准确性);用于效率优化和领域特定微调的迭代后训练;以及支持复杂多步推理的计算密集型测试时扩展。

这种演进意味着现代推理正快速模糊传统训练和推理基础设施需求之间的界限,给数据中心带来更多复杂性和计算需求。

传统以GPU为中心的设计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但行业添加更多专用加速器的本能反应可能会造成更大问题。

当今的加速器每台设备消耗1400至2000瓦,创造出600千瓦的机架密度,超出了75%以上数据中心的供电能力(每机架10-20千瓦)。当传统冯·诺依曼获取循环的功耗开销浪费40-60%的消耗能源时,添加更多相似设计理念的芯片会放大这种低效率。

这导致惊人的电力成本,一个Stargate项目数据中心需要1.21吉瓦,相当于为一个中等规模美国城市供电。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运营复杂性爆炸。每种新的加速器类型都引入新的内存空间、驱动程序栈和潜在故障点。想象一个分布在四种设备类型上的AI管道,需要管理四种不同的内存一致性协议、四种或更多互连标准,以及四个独立的供应商特定开发环境。每增加一种芯片类型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故障点或瓶颈,如果没有专业管理的话。

这些运营复杂性累积成不可持续的经济现实。定制ASIC、专用芯片和专用处理器承诺性能提升,同时需要额外的空间、冷却基础设施和集成专业知识。这种"每任务一芯片"的方法类似于收集豪华游艇——单独看令人印象深刻,但大规模维护和运营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却步。

然而,行业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受到一个看似无法克服的挑战驱动:需要将日益复杂的工作负载与最优硬件资源匹配。

匹配者的困境

基于这种对异构性的需求,AI模型本身正在快速演进。随着模型在规模和复杂性上呈指数级增长,它们越来越依赖分片——将模型或工作负载分解为更小的分布式片段——来有效扩展。这种碎片化带来另一个挑战:智能地将这些分片工作负载映射到最优硬件资源。

有效的节点匹配——将特定工作负载片段与其理想计算资源配对——对于优化数据中心范围的性能、经济性和效率变得至关重要。传统的静态硬件分配是不够的,因为工作负载特征可能大不相同。一些分片可能是计算密集型的,需要原始处理能力,而其他可能受内存带宽限制或需要专门的互连能力。

这一挑战促使行业追求越来越复杂的异构解决方案,但有一个更优雅的替代方案。与其编排多个专用芯片,如果单个可重构平台能够动态调整其架构以满足这些不同需求会怎样?

可重构革命:一个芯片,多种个性

数据中心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当前路径——积累专用加速器——导致不可持续的复杂性和功耗。

替代方法专注于智能可重构性:硬件动态调整其架构以实时匹配工作负载需求。考虑根本差异:可重构加速器可以在纳秒内重塑其数据路径、内存层次结构和执行单元,而不是为向量运算、张量计算和内存密集型任务维护单独的芯片。这消除了不同处理器类型之间的数据迁移开销,同时保持专用硬件的性能优势。

可重构系统比固定功能架构提供令人信服的优势。它们通过将数据保持在计算结构本地来消除芯片间通信瓶颈。通过避免冯·诺依曼架构固有的内存获取低效率来降低功耗。最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与CUDA和OpenCL等框架的软件兼容性,无需昂贵的应用程序重写即可部署。

这种方法将节点匹配挑战从复杂的编排问题转变为自动化优化过程。智能可重构系统不是手动将工作负载片段分配给不同的硬件资源,而是分析内核特征并自动配置最优执行环境。

从复杂性到可配置性:智能计算架构

有效的节点匹配代表一个整体数据中心挑战,需要跨技术栈所有层面的解决方案。这涵盖从低级互连和内存层次结构到计算系统和复杂编排软件。

这种多维挑战需要数据中心采用新方法,其中传统CPU、GPU、ASIC和专用加速器的广泛频谱共存。

虽然加速器多样性是当前现实,但行业必须向能够动态适应多样化工作负载的智能、软件定义硬件加速解决方案演进。未来的加速器和系统应该持续分析工作负载特征并动态优化执行。这种方法消除了通常在不同组件间需要的复杂手动编排。

这种智能解决方案为组织提供比传统架构更有说服力的优势:无与伦比的效率、可扩展的性能和运营简便性。它们应该作为"即插即用"替代品轻松集成到现有基础设施中,避免昂贵的软件重新工程工作。此外,智能硬件设计通过支持未来的AI模型和算法(甚至那些尚未开发的)确保面向未来,为数据中心提供强大的长期相关性。

自适应、高效且智能的未来

未来的数据中心必须在两条根本不同的道路之间选择:继续走异构复杂性道路或拥抱智能可重构性。当前积累专用加速器的方法创造了运营复杂性、不可持续的功耗和集成挑战,这些往往抵消了性能优势。

能够实时重新配置自身以满足AI、HPC及其他需求的工作负载感知系统提供了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案。通过将多种计算个性整合到自适应软件定义硬件中,数据中心可以通过消除芯片间开销实现真正效率,通过即时微架构优化获得卓越性能,并通过更统一的硬件和软件体验实现运营简便性。

行业已达到拐点,传统的"更多芯片获得更多性能"等式不再成立。下一代数据中心的成功将属于那些认识到智能可重构性是超越这种复杂性螺旋道路的组织。随着新数据中心需要1.21吉瓦的电力,我们应该推动朝着更高效未来的进步,而不是运营混乱。

Q&A

Q1:什么是可重构计算?它如何解决数据中心复杂性问题?

A:可重构计算是指硬件能够动态调整其架构以实时匹配工作负载需求的技术。它可以在纳秒内重塑数据路径、内存层次结构和执行单元,替代为不同任务维护多个专用芯片的做法。这种方法消除了芯片间通信瓶颈,降低功耗,简化运营,避免了当前数据中心面临的异构复杂性问题。

Q2:当前数据中心添加专用加速器的策略存在什么问题?

A:专用加速器策略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功耗过高,每台设备消耗1400-2000瓦,创造600千瓦机架密度,超出75%数据中心供电能力;其次是运营复杂性爆炸,每种新加速器引入新的内存空间、驱动程序栈和故障点;最后是经济不可持续,需要额外空间、冷却基础设施和集成专业知识,维护成本高昂。

Q3:智能可重构系统相比传统架构有哪些优势?

A:智能可重构系统具有三大优势:效率方面,通过将数据保持在计算结构本地消除芯片间通信瓶颈,避免冯·诺依曼架构的内存获取低效率;性能方面,提供即时微架构优化和自动配置最优执行环境;兼容性方面,支持CUDA和OpenCL等框架,可作为"即插即用"替代品部署,无需昂贵的应用程序重写。

来源:DataCenterKnowledge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5

09/15

08:07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