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自动化、“未来的工作”(Future of Work)已经是我们讨论了太多次的话题,但企业和员工要面对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说自动化不会威胁到人类的工作,那么我们能够获得哪些新的工作机会,需要培养哪些新的技能?随着零工经济的兴起,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何以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职场的冲击?
思杰Work 2035报告中的数据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和员工对自己未来职位及其安全性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称之为“数字差距”。目前,这种数字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如何解决这一数字差距问题?在制定战略之前,首先要了解企业和员工愿景在哪些方面分歧最大。在Work 2035报告中,受访者的观点为制定战略打下了基础。
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认为,技术和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却不以为然。89%的业务领导预计到2035年,人工智能数字工作场所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只有55%的员工持相同看法。
大多数企业管理层认为,到2035年,技术和人工智能将使员工的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一倍,但只有39%的员工同意这一观点。人们对AI恐慌的主要原因是害怕AI取代自己的工作。但事实上,AI并不会单纯取代劳动力,而是通过技术来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
AI可以接替重复性高的一些劳动力工作,从而让人类在其它领域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就像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邮箱和应用程序这些互联网产品一样。
AI技术不仅可以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明智的建议,还可以代替人类去一些比较危险的工作场所执行任务。
因此,企业应该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技术对员工未来工作的积极作用。
临时员工可以取代无期限员工
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未来的工作形态,引领这一趋势的当属在线工作平台的崛起,从出租车APP “滴滴”到威客代表“猪八戒”再到大学生兼职平台“e兼职”, 中国的“零工经济”发展速度不容小觑。
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正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工作的独立性更加受到关注。有专家认为,现在的经济状况允许人们通过兼职方式来生存,比如在创业平台兼职、开小型公司做临时业务、承接外包工作等。尽管目前从事“零工经济”的人与全职工作人数相比还比较少,但这种能够确保工作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就业形式越来越普遍,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在零工经济是否会影响全职就业理念方面,企业和员工的看法大相径庭。大多数(81%)企业管理层认为,到2035年,自由职业者不会影响到传统的全职就业方式,合同工、按需工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即有期限聘用人员)不会超过五分之一。而几乎三分之二的员工(64%)认为,到2035年,大多数高价值的专业员工将是自由职业者。
管理者应倾听员工担心被取代的焦虑,并积极制定能够安抚员工的策略。
员工们希望通过技术实现自我提升
企业管理层更相信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工作场所的常态。超过三分之二的业务领导认为,到2035年,可穿戴技术将得到应用,皮肤下植入芯片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员工这么想。
然而员工比领导更愿意接受这项技术。超过一半的员工(57%)有意愿进行芯片植入,但前提条件是他们确信芯片是安全的,并能提高自己的绩效,而业务领导的这一比例为31%。
只要了解了自己的职位及其风险,员工就会坦然面对未来。而管理层应让员工确信,科技将激发出人类才有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因此,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普及对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引导员工去接纳这种变革,毫无恐惧地拥抱新技术,去证明机器的普及并不会使人类陷入失业。在这个过程中,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企业培训和内部的重新调整来解决,同时采用创新的数字化技术优化工作环境,提升工作体验。
人工智能将催生出新职位
大多数管理层(70%)认为,到2035年,将为人类设置人工智能培训师、高级数据科学家和隐私管理人员等新职位,企业将设置类似人工智能管理部和网络犯罪应急部等职能部门。但只有少数员工(33%)同意这一观点。尽管员工们相信他们当前的职位会发生演变,或者出现新职位,但他们担心被取代。
注重员工培训并提高员工技能,通过在员工数据用途和使用限制等方面保持透明来解决数字隐私问题,就可以主动解决数字差距问题。
领导团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员工更相信领导团队将部分或完全被技术所取代。三分之一的员工预测,2035年,领导团队将被技术所取代,而大多数业务领导(74%)预测,只有部分最高管理层会被替代。
通过展示同理心和愿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特质),让员工们看到他们的作用,这一点仍然非常重要。但管理者也不应该沾沾自喜;人与技术的协同必然会把某些执行功能“分担”给人工智能。
用技术为员工赋能
从Work 2035报告的调查结果看出,管理者和员工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存在严重分歧。企业希望能高效利用好技术,而员工则担心人工智能是他们的直接竞争对手。
企业应描绘一幅充满希望的愿景,让员工们知道,技术是能够给工作增添价值的。他们应采用可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来重新设计工作场所,还必须满足员工大幅提高技能和自我提升等需求。
回看2020年,未来的工作几乎可以在一夜之间被颠覆。敢于直面现在的挑战,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员工赋能,增强他们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才能在未来获得蓬勃发展。(作者:思杰大中华区总经理 于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Meta Connect大会上,Meta展示了新一代Ray-Ban智能眼镜的硬件实力,配备神经腕带支持手势控制,电池续航翻倍,摄像头性能提升。然而AI演示却频频失败,包括Live AI烹饪指导、WhatsApp通话和实时翻译功能都出现问题。尽管Meta在智能眼镜硬件方面表现出色,但AI软件仍远未达到扎克伯格提出的"超级智能"目标。文章建议Meta考虑开放AI生态,允许用户选择其他AI服务商,这可能帮助Meta在AI硬件市场获得优势。
DeepSeek-AI团队通过强化学习技术开发出DeepSeek-R1系列推理模型,无需人工标注即可自主学习复杂推理。该模型在数学、编程等领域表现卓越,在AIME 2024中达到79.8%准确率,编程能力超越96%人类选手。研究团队还通过知识蒸馏技术将推理能力传递给小模型,使7B参数模型也能超越GPT-4o。这项突破为AI推理能力发展开辟新路径。
英伟达同意以5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股份,双方将合作开发多代数据中心和PC产品。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收购约4%的英特尔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之一。两家公司将通过NVLink接口整合各自架构,实现CPU和GPU间的高速数据传输。英特尔将为英伟达AI平台定制x86处理器,并开发集成RTX GPU的x86系统级芯片,用于消费级PC市场。
微软研究院推出rStar-Math系统,通过创新的"深度思考"训练方法,让小型AI模型在数学推理能力上达到甚至超越OpenAI o1水平。该系统采用代码验证、过程偏好模型和四轮自进化训练,将70亿参数模型的数学能力从58.8%提升至90.0%,在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达到前20%水平,证明了精巧方法比模型规模更重要,为AI发展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