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应了“芯片荒”、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美关系等热点问题。
“芯片荒”是否走向芯片过剩?
一边“芯片荒”已导致全球多家车企选择减产或者停工,而另一边,英特尔、台积电、SK海力士、中芯国际等在内的全球半导体巨头巨额增资,掀起“芯片扩产大战”,芯片短缺是否会走向芯片过剩?
杨旭表示,目前芯片短缺问题最严重的是在工业控制类芯片,比如汽车领域运用的,因为总量很大,产品类别非常多,而且互相之间不能兼容,碎片化太严重。现在一辆汽车要大约100多颗芯片,如果是全电子控制的汽车,还会更多。一旦一个环节停工,就会严重影响后续芯片的产能。此外,疫情暴发后,全球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这也推动了对芯片等需求的大幅上涨。
他指出,业内预期到2022年底芯片供应还会很紧张。但如果后续一下子产能超得太多了,需求跟不上,疫情刺激下高涨的数字经济放缓的话,中间就会出现一个缺口,那就会产生过剩问题。
杨旭称,这时候,就需要研究产业规律,研究每个国家数字经济情况,对各种电子产品、电脑、数据中心的设备需求量进行估计,再留下一些空间,也就是说寻求一个可以容忍的临界点。如果产能超出过多,很多企业会被产能过剩拖垮,产能要是不够,“企业就没把应该赚的钱赚到”。
对企业来说,一切技术、一切标准、一切产品都要经历市场的验证。即便出现集中投产,杨旭认为,在产品研发环节,按照自然规律就会淘汰一群人,“有时候在PPT上看到的东西,最后不一定能落地,或者通过市场验证”。
世界或进入“双引擎”发动时代
对于中美关系,杨旭指出,有人认为中美问题是一种“取代”关系,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产业界人士认识到,两者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并驾齐驱的,最起码未来一段时间是互补的。
去年,由于疫情控制有力,中国经济快速恢复。杨旭表示,很多跨国公司都感叹,“中国市场救了我们”,其中包括汽车行业,也包括他所在的半导体行业。
从更广阔的领域来看,杨旭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规模、体量、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消费能力等都达到领先水平。“这个时代可能一台发动机已经拉不动了,世界经济会进入一个双引擎发动的时代。”
供应链重组:得符合产业规律
对于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杨旭认为,必须符合产业规律。制造供应链最大的特征是永远去成本最低的地方,如果没有成本优势,只是通过政府激励等方式来转移全球供应链,是很难维持的。
特别是经过疫情之后,各国经济都很脆弱,“谁能拿出这么大的资金来重复投资?”杨旭说,中国的优势在于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做正确的事,以很大的政策力度和规模持续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这是个良性循环。完备的基础设施,加上大量的技能工人,成本又低,“企业你也来我也来,就形成了产业链”。
此外,消费市场对供应链的布局也很关键。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国家消费市场是中国和美国。企业固然可以选择与中国“脱钩”,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去研发、生产、制造,但是“产品卖到哪里去?”如果消费没有可替换市场,制造要用几倍以上的成本重复投资,还需要时间去完善设施、培养技能工人,这是很难的。
“现在一些人想‘拆桥’,但我们永远支持‘建桥’和‘搭桥’。”杨旭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瑞典央行与金融机构及国家安全部门深化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威胁。今年5月,瑞典遭遇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政府和金融机构受到严重冲击。总理克里斯特松承诺增加资金支持,建立更强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央行将举办第二届在线网络安全挑战峰会,鼓励金融机构提升网络安全能力。瑞典金融协会敦促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与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等机构协调配合。
圣母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迄今最全面的大语言模型跨学科应用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AI在人文、商业、科学工程等13个领域的应用现状。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在文本处理和模式识别方面表现优异,但在创造性思维和价值判断上仍有局限。报告强调人机协作是未来发展方向,并为不同需求用户提供了具体的模型选择建议。
工作压力源于大脑储存混乱而非系统。本文介绍5个ChatGPT提示词,帮你将工作压力转化为结构化行动:优先级排序任务清单、快速撰写专业邮件回复、从冗长文档中提取关键信息、生成问题解决方案、高效准备会议内容。通过系统化处理工作事务,将分散的精力转为专注执行,让大脑专注于决策而非重复劳动。
复旦大学团队开发的SIM-CoT方法突破了AI推理效率瓶颈,让机器学会在"脑海"中思考而非必须表达每个推理步骤。该方法通过巧妙的监督机制解决了隐式推理训练不稳定问题,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准确性,在GPT-2和LLaMA系列模型上均表现出色,为AI推理技术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