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时代,水和电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的生产力,又一重大战略工程“东数西算”也随之而来。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毫无疑问,这是继水网、电网之后,国家战略布局“算网”,激活数据新要素,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联接算力“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重要桥梁,算力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乘着“东数西算”的东风,打造高质量的算力网络,也已经成为各方共识。
算力建设 AI先行
通用算力的普及,使能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并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而数字经济增长又产生更多的数据,需要更多的算力支持,未来,算力的增量主要是AI算力的快速增长。根据华为《智能世界2030》中关于计算和通信网络的相关信息显示,未来10年,计算和网络都将迎来高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通用算力将增长10倍,人工智能算力将增长500倍。
从算力需求来看,人工智能算力是算力的最大增量,全国各地均在加速发展。在此契机下,各地对AI先行先试,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让AI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城市公共基础资源。深圳、武汉、中原、西安、成都、南京等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相继上线投运,均实现上线即饱和运营。
随着各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陆续建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2.0》的发布指出了人工智能中心发展的新阶段——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走向人工智能算力网络。2021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鹏城实验室、AITISA,发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2.0》,通过算力网络将各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连接成网,动态实时感知算力资源状态,实现统筹分配和调度计算任务,构成区域内可感知、可分配、可调度的AI算力资源。在科技部的指导下,2021年底鹏城实验室又牵头成立了人工智能算力网络推进联盟,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算力网—智算网络开启新篇章
奔涌而来的算力时代下,算力网络的发展仍旧在滚滚向前。2022年6月15日-6月16日,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即将隆重开启。在这场以“因聚而生 为你所能”为主题的业界盛会上,众多产业嘉宾将共同见证中国算力网—智算网络的重磅发布。
这是中国算力网络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未来,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还有各地超算中心、各地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都将并入算力网络,形成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统一算力大市场。
当下,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算力网络作为各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载体,也毫无疑问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行业应用的多样性带来数据和算力的多样性。未来,算力网络或许将更多类型的算力进行联网进而翻开算力网络新篇章,助推我国数字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改变网络安全防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这种实时学习演进的虚拟副本让安全团队能够在威胁发生前预见攻击。组织可以在数字孪生环境中预演明日的攻击,将防御从事后反应转变为事前排演。通过动态更新的IT生态系统副本,团队可在真实条件下压力测试防御体系,模拟零日漏洞攻击并制定应对策略,从根本上重塑网络安全实践方式。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Linux内核开发面临动荡时期,Rust语言引入引发摩擦,多名核心开发者相继离职。文章介绍了三个有趣的替代方案:Managarm是基于微内核的操作系统,支持运行Linux软件;Asterinas采用Rust语言开发,使用新型framekernel架构实现内核隔离;Xous同样基于Rust和微内核设计,已有实际硬件产品Precursor发布。这些项目证明了除Linux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操作系统研发工作正在进行。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