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产业历史,每一项技术的诞生都像一把双刃剑,它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造成旧的破坏。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创造性毁灭”是一切进步的根本动力。
今天,生成式AI的出现,带来了更加深远的颠覆——它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多个人的创造力,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斯坦福大学在《AI Index Report 2024》研究报告中指出,从2015年的图像分类、2017年的阅读理解、2020年的视觉推理到2021年的自然语言推理,截至2023年,人工智能在大部分任务中的表现已经超越了人类。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认为,AI不会取代人类,但不用AI的人将会被使用AI的人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AI技术武装自己,成为“超级个体”,而不是被AI颠覆,让竞争力归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2024 AI创新者大会的专题讨论环节,至顶科技、科技行者主编周雅与影智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沐、LangGPT创始人云中江树、资深AI创作者及设计师肥猫、至顶AI实验室联合主理人路飞等人,从AI创业者、AI创作者和AI深度使用者的视角,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他们分享了各自在AI领域的经验和见解,探讨了如何用AI技术打造超级个体的路径和方法。
在主题演讲部分,影智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沐回顾了自己二十年的职业经历,从设计师到创业者,他参与了微信、小米等多家互联网企业的产品设计工作。微信的小黄脸表情、QQ头像、小米智能助手小爱同学都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
“有了AI,发现当时熬夜做的很多工作,今天AI很容易可以完成。”
看到AI潜力的唐沐在2019年离开小米,创立了今天以“AI+智能硬件产品”为主的影智科技。唐沐称,AI的出现大大提升了设计师、产品经理等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他提到,AI不仅能够帮助快速生成设计方案,还能在保持创意的同时,优化工作流程,减少重复劳动。唐沐还强调了具身智能的重要性,并指出,尽管人形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很多场景中,非人形机器人反而更加高效。他以咖啡机器人为例,展示了AI在商业化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科技行者主编周雅与四位嘉宾共同探讨了如何用AI打造超级个体的话题。
肥桃分享了他利用AI为《抓娃娃》《熊猫计划》制作海报的经历,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强大能力。他认为,AI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未来设计师将不再纠结于是否需要AI,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AI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效率和质量。肥桃还预测,未来AI视频和AI插图的规则将由设计师来制定。
云中江树则强调了提示词在AI应用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提示词是进入AI时代的最好切入点。“只要花20%的时间,能够撬动80%的可能性。”他分享了写好提示词的技巧,包括清晰表达、框架性思维以及人文素养的融合等。云中江树还提到,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代码编写过程可能会被隐藏,开发者将转变为AI产品经理的角色,更加注重表达需求和审核AI生成的代码。
路飞则从模型演进的角度,分析了生成式AI的发展趋势。他提到,多模态模型的整合是生成式AI的一大趋势,随着硬件的提升,端侧AI的实时性和适配能力不断加强,这将为生成式AI在直播、短视频等实时场景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端侧AI还能提升隐私保护水平,为敏感行业提供更加安全的AI技术。
唐沐在圆桌论坛中进一步阐述了AI对企业组织架构的影响。他认为,AI将使企业传递链条更短、效率更高,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密度将增加,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AI。他鼓励设计师等从业者积极拥抱AI,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在展望AI未来发展时,肥桃认为AI生成的设计作品和人类设计师生成的作品之间的界限将会模糊,但专业设计师仍然可以通过独特的创意和审美来保持竞争力;云中江树则认为AI将改变编程领域的工作方式,使开发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发出各种应用;路飞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跨模态的AI工具出现,进一步释放人类的创造力;而唐沐则强调AI将为企业家提供更加直接和直观的创造力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的产品创新和迭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