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作为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磅活动之一,以“以技术智变,创城市质变”为主题的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教授、交通工程与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李瑞敏、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华为云语音语义创新Lab主任袁晶共同发布了《华为云AI赋能智慧城市白皮书》。
从左至右:华为云语音语义创新Lab主任袁晶、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清华大学副教授李瑞敏
白皮书指出,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必然方向,AI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生产力。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AI 正大幅跨越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将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华为云提出城市智能体创新平台架构,架构包括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慧应用四个部分。这一架构把城市与 ICT 技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建设城市数字底座,打造城市智能中枢,推进业务一体化融合,实现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和全场景智慧。
郭仁忠院士评价:“华为提出并积极践行城市智能体理念,以云为基础,以数据为要素,以 AI 为核心,融合联接、计算、云、AI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据驱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城市级一体化智能协同体系,让城市发展可持续、善创新、有温度。基于这一理念及其技术能力,华为在政务、交通、能源、金融、医疗、资源等涉及城市治理、城市民生和城市经济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形成了大量成功案例。”
在深圳,基于华为云 AI 赋能交通解决方案,实现实时对路口信号灯进行控制,平均通行延误降低 17%,早高峰时长缩短 10-15 分钟,方便群众出行。华为云还助力深圳建设“秒报秒批一体化”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通过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上海徐汇区,华为云与区城运中心共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徐汇“12345”智能感知系统,动态分析热点话题的关联。通过将热点话题历史处置情况提炼成关键模型,为“高效处置一件事”提供决策支撑。
白皮书还提出,未来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而将更加关注于“碳达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以 AI Thinking 的创新理念实现各行各业数据、算力、算法和知识的开放、共享和融合,因地制宜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设施、数据和领域可控的互联互通,构建起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点击链接可下载白皮书:
https://www.huaweicloud.com/about/ai_smart_city_whitepaper.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 CEO描绘了AI温和变革人类生活的愿景,但现实可能更复杂。AI发展将带来真正收益,但也会造成社会错位。随着AI系统日益影响知识获取和信念形成,共同认知基础面临分裂风险。个性化算法加剧信息茧房,民主对话变得困难。我们需要学会在认知群岛化的新地形中智慧生存,建立基于共同责任而非意识形态纯洁性的社区。
杜克大学等机构研究团队通过三种互补方法分析了大语言模型推理过程,发现存在"思维锚点"现象——某些关键句子对整个推理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计划生成和错误检查等高层次句子比具体计算步骤更重要,推理模型还进化出专门的注意力机制来跟踪这些关键节点。该发现为AI可解释性和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和视角。
传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虽然对企业至关重要,但也是预算和房地产的重大负担。模块化数据中心正成为强有力的替代方案,解决企业面临的运营、财务和环境复杂性问题。这种模块化方法在印度日益流行,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满足人工智能的电力需求、降低成本并支持新一代分布式应用。相比传统建设需要数年时间,工厂预制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在数周内部署完成。
法国索邦大学团队开发出智能医学文献管理系统Biomed-Enriched,通过AI自动从PubMed数据库中识别和提取高质量临床案例及教育内容。该系统采用两步注释策略,先用大型AI模型评估40万段落质量,再训练小型模型处理全库1.33亿段落。实验显示该方法仅用三分之一训练数据即可达到传统方法效果,为医学AI发展提供了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