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2021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会员代表大会暨华为云北京城市峰会”在京成功举行。华为云邀请产业专家、行业代表们,就智能时代下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开展交流讨论。在峰会”领跑汽车智能时代高峰论坛“上,针对汽车自动驾驶全场景量产话题,禾多科技副总裁王征发表了《自动驾驶全场景的量产实践》主题演讲,他表示:“ 禾多科技到现在成立4年多不到5年,通过这几年时间,我们现在基本上有两个关键词,聚焦场景,促进落地。“
(插图:禾多科技副总裁王征现场图)
禾多科技成立于2017年6月,致力于打造基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和汽车工业技术的自动驾驶方案。一直以来,公司依托自身的两大核心方案在日常出行的多个场景进行实践,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论坛上,王征对自动驾驶应用于出行几大场景的难易程度进行了总结,”首先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结构化道路,基本上它的场景会比较简单,虽然车速比较快,但是它道路的博弈者只有同方向的车和路,不存在横穿等等复杂场景。相对复杂就是我们的城市工况,自动驾驶车里有一句话,谁也别吹牛,谁有本事把车开到五道口试试,对自动驾驶挑战还是蛮大,城市自动驾驶落地比较难一点。还有一个场景,如果把车放在酒店门口直接上来,耽误时间的事跟我没关系,都交给车,以智能泊车为代表的智能泊车,我们聚焦三个场景。“这个结论在2021年5月《中国消费者自动驾驶信心指数调查》里也得到了佐证,根据调查可以看高频大家认为自动驾驶特别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正好是聚焦的行车跟泊车两大场景。
而对于到底多少年能够真正看到自动驾驶这一问题,王征表示“硬梆梆的自动驾驶从L0到L5级别并不是最终消费者所需要,在禾多看来,打通全场景,广泛应用这是未来无论驾驶真正量产落地的一个必经之路,优秀体验是实现大规模装载的前提。”
当下,由于驾驶安全性、量产可行性和商业模式能否成立等不确定因素,自动驾驶全场景量产落地充满挑战,但禾多科技对全场景量产落地充满期待。王征表示,“我们现在也已经跟国内许多主机厂签了量产合同,这里边有比较大的国内主机厂关于平台化自动驾驶的方案都会由禾多开发量产。现在保守估计在未来5到10年,搭载禾多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应该会有将近十款,整个会有百万量级的交付,这些车通过未来5到10年在路上积累百万平方的数据,对于自动驾驶的算法还有数据迭代是飞跃性的。”
而实现自动驾驶全场景量产落地,需要通过自动驾驶系统打通数据闭环,积累海量数据,其中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真实路测与数据积累以及基于真实数据的场景库验证。为解决这些问题,禾多科技携手华为云,打通数据闭环,先通过场景库去提取原始数据,再通过云端训练一直到模型的更改算法迭代,最后通过OTA反哺给自动驾驶系统,从而实现数据驱动的量产落地。
对于双方的合作,王征表示,“华为MDC,它的高算力能够匹配更多传感器,能够让算法在上面跑得更顺畅更快,不管感知还是定位都可以做得非常精准。禾多作为自动驾驶算法公司,我们可以提供像车规级的硬件,传感器算法的融合,像功能安全整个算法验证,所以双方应该说珠联璧合的配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IBM Spyre加速器将于本月晚些时候正式推出,为z17大型机、LinuxONE 5和Power11系统等企业级硬件的AI能力提供显著提升。该加速器基于定制芯片的PCIe卡,配备32个独立加速器核心,专为处理AI工作负载需求而设计。系统最多可配置48张Spyre卡,支持多模型AI处理,包括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主要应用于金融交易欺诈检测等关键业务场景。
加拿大女王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对开源AI生态系统进行端到端许可证合规审计,发现35.5%的AI模型在集成到应用时存在许可证违规。他们开发的LicenseRec系统能自动检测冲突并修复86.4%的违规问题,揭示了AI供应链中系统性的"许可证漂移"现象及其法律风险。
意大利初创公司Ganiga开发了AI驱动的智能垃圾分拣机器人Hoooly,能自动识别并分类垃圾和可回收物。该公司产品包括机器人垃圾桶、智能盖子和废物追踪软件,旨在解决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10%的问题。2024年公司收入50万美元,已向谷歌和多个机场销售超120台设备,计划融资300万美元并拓展美国市场。
这项由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合作的研究首次将扩散大语言模型引入语音识别领域,开发出Whisper-LLaDA系统。该系统具备双向理解能力,能够同时考虑语音的前后文信息,在LibriSpeech数据集上实现了12.3%的错误率相对改进,同时在大多数配置下提供了更快的推理速度,为语音识别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