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大模型对医疗、制药行业带来的创新想象,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大模型时代后,多模态AI通用化成为医疗领域未来趋势,而医疗与每个人息息相关,AI赋能医疗创新,更是每个人的呼声,在这样的背景下,至顶科技采访了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马剑鹏提醒,AI赋能了医药创新,但AI不是万能的,不要过分迷信AI。

图: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 马剑鹏
至顶科技: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AI为这一研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马剑鹏:我们是做生物计算的研究,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致力于发展全新而有效的、贯通微观分子结构直至宏观医学成像的多尺度影像分析技术,为解析生命奥秘提供前所未有的,囊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生物体的时空影像数据。面向国际前沿,研究院利用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方法结合传统实验手段展开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
我们是做分子层面的研究,AI赋能医药的创新,不管是宏观的医学问题,还是微观的制药问题,都在发挥作用。比如说,制药,AI可以帮助加快医药研发的速度和安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实验,还是计算,AI都在起赋能作用,比如今天的医学创新,在宏观层面上AI在赋能。说到药物又是一个微观问题,不管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抑或是中药,也有有效成分问题,在制药这样的微观层面,AI也在赋能。
在今天AI发展的这个拐点时刻,技术的长处和短处都要被看到、被看请。
至顶科技:AI的哪些负面影响需要让我们引起注意?
马剑鹏:AI大模型训练是平均的,在某些应用场景,可以做的比大多数人好,可能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会需要这样的训练结果,但在大部分场景里,是需要精准答案的。如果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在人命关天的时候,还是不是可信,这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针对某个问题时候,在人群里是大平均,但针对某个人的健康问题,又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又要随着时间变化来看。可能今天你的指标是正常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以人的个体为单位来看,每个人天生禀赋不同,会有很大差距。有的人经常会喝酒吃肉,这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他可能很长寿,有的人过得谨小慎微,却不能长寿。有些人血压高的两百,他工作、生活都很正常,有些人血压一百五,可能就浑身不自在。这些都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是纵向的个体,而大模型是横向思维,每个人是大模型中的平均数。
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今天精准医疗的背景之下,大家去医院,检查完,要么是生病,要么就是健健康康的,但其实在健康和生病之间,还存在一个亚健康的状态。有些提示的指标,显示亚健康问题,会在大模型的人群里被打了平均分,但有些问题是针对一个个个性化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是纵向问题,这些纵向问题问题,就需要个性化的解决,就是AI所不能的。
至顶科技:大模型对科研的最大帮助在哪里?
马剑鹏:作为一个AI的用户,用AI来获取知识的速度很快,学一个专业,可以很快掌握。如果把通用模型训练成一个科研助理,那会对科研有很大帮助;抑或是训练成一个竞争对手,寻求去打败这个对手,AI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不只是在西医、制药的层面,在中医的范畴里,中医的望、闻、问、切的逐渐智能化也是可及的。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里云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I需求增长如此迅猛,以至于服务器部署速度无法跟上客户需求。公司正在对GPU进行配给制,优先满足使用全套阿里云服务的客户需求。过去12个月,阿里巴巴在AI相关基础设施上投入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三年预算可能超过当前的3800亿元。阿里云智能集团季度营收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34%。
这项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腾讯开发的LaSeR技术,发现了AI在生成答案最后一刻会无意中透露对答案质量的评估。通过观察这个"最后一词效应",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让AI高效进行自我评估的方法,在几乎不增加计算成本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AI的自我验证能力,为构建更可信的AI系统开辟了新路径。
OpenAI为ChatGPT推出"购物研究"新功能,恰逢假期购物季。该功能面向免费和付费用户开放,支持移动端和网页版。用户询问购物问题时,ChatGPT会提供个性化购物助手服务,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用户筛选价格、用途和功能偏好。该功能基于专为购物任务优化的GPT-5 mini版本,从优质网络资源获取产品信息。OpenAI计划推出即时结账功能,允许用户直接在ChatGPT内购买商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的NEO模型颠覆了传统视觉语言AI的设计思路,从模块化拼接转向原生统一架构。仅用3.9亿图文配对数据就实现了与大型模块化系统相媲美的性能,证明了端到端训练的有效性,为AI系统设计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