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举行的《经济时报》ET对话活动中,黄仁勋与《经济时报》执行主编Sruthijith KK进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对话,他回顾了英伟达成长为市值3.43万亿美元的公司的过程,并分享了他对企业失败的持续恐惧。他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引领新工业革命的坚定信念,强调了AI在提高计算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AI领域的发展和潜力持乐观态度。
黄仁勋(Jensen Huang),1963年2月17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他9岁时与家人移居美国,最初与一位叔叔同住,后被送往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是一个宗教改革学校,为“困难”儿童设立,在那里,他和哥哥遭受了同学的欺凌和威胁,黄仁勋在学校里打扫厕所,并且常躲起来独自看书,他后来回忆说,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独立、适应与坚强;两年后,随父母移民到美国俄勒冈州,得以进入正规学校就读,并开始展现出对乒乓球的热爱,15岁时在美国乒乓球公开赛上获得双打第三名;在高中时期表现出色,跳了两级,在16岁时考上了俄勒冈州立大学,主修电子工程,并在1984年毕业,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在创立英伟达之前,黄仁勋曾在AMD和LSI Logic两家公司任职芯片工程师等工作;1993年,他与两位资深的微芯片设计师共同创立了英伟达,并在公司成立初期就担任首席执行官,一直担任至今;2017年,他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商业人物;2019年,他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全球任期内表现最佳百位首席执行官之一;2021年9月,他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为2021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位人物之一;2024年2月7日,他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截至2024年6月7日,他以净资产1061亿美元(约7572.5亿人民币),名列全球富豪榜第13位。
在对话中,黄仁勋回顾了英伟达从一个初创公司成长为市值3.43万亿美元(约24.5万亿人民币)公司的过程。他提到,尽管英伟达现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仍然保持着对企业失败的持续恐惧,他强调,任何在科技行业的人都不应感到自满,因为科技的变化速度极快,而人工智能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行业之一,英伟达面临着众多竞争对手,因此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将公司目前的地位视为理所当然。他还分享了他的个人经历,他提到自己从小家境贫寒,公司也是从零开始,这些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警惕。他强调,即使英伟达的市值达到了3万亿美元,他每天早上醒来时仍然觉得公司可能在30天内倒闭,这种危机感并没有因为公司的成功而改变,反而成为了推动他和公司不断前进的动力。他还提到,他个人以及英伟达的一些员工虽然已经非常富有,但他们仍然非常努力地工作,他认为,工作的动机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应该是出于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成功的追求。他以自己为例,即使已经非常富有,但仍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努力地工作,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是英伟达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黄仁勋在对话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软件和硬件的格局,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提到,AI的发展已经使得计算模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从传统的CPU计算向GPU和神经网络的转变。在传统的计算模型中,软件运行在CPU上,而AI的发展使得软件能够运行在GPU上,神经网络也因此得以实现,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对整个计算基础架构的一次彻底重构。他进一步解释说,随着AI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生产和规模化制造以前从未生产过的东西:智能,这种智能以数字或“token”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被组合成不同的形式,比如文字、图像、视频,甚至是药物的化学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或者用于预测天气的物理模型。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即规模化生产智能,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标志,因为它涉及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生产活动。
黄仁勋阐述了英伟达的使命,即坚信:“特定问题需要特定工具”,这就是为什么英伟达一直致力于为不同的计算需求开发合适的硬件和算法。他认为,一个通用的处理器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出色,因此在新的技术革命中,特别是在AI领域,需要为特定的任务创建专门的工具,英伟达的使命就是开发这些工具,使得算法可以从CPU(顺序处理器)卸载到GPU(并行处理器)上,从而实现加速计算。这种信念是英伟达持续投资于软件和硬件平台的源动力,即使在早期这种投资的回报并不明显,他强调,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且没有出现任何新的基本见解来改变这种信念,那么就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方向,因此,英伟达坚持了33年,最终迎来了加速计算的时代。
在讨论编程的未来时,黄仁勋预测,未来的编程将不再像现在这样依赖于人类编写代码,而是更多地涉及到与AI的互动。这种互动模式将使得编程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访问,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他认为,这种变化将使得计算机成为每个人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那些受过专业编程教育的人。他进一步指出,AI的发展将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与技术互动,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指导孩子一样自然,这种互动方式将使得非技术背景的人也能够利用AI来解决问题,从而扩大了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在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看法方面,黄仁勋认为,AI并不会取代人类,而是作为一种工具,增强人类的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成为“超人”。AI作为一种赋能技术的角色,能够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取代人类的工作,他强调,AI的发展应该被视为一种补充,它能够释放人类的潜力,让人类能够专注于更有创造性和战略性的任务。
在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黄仁勋明确指出:提高计算的能源效率是英伟达的核心目标之一。他提到,随着技术的进步,英伟达每年都在努力提高其产品的能源效率,有时甚至能够实现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的能效提升,这种提升意味着,相同计算任务所需的能源将会减少,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他还探讨了将AI数据中心放置在能源丰富地区的可能性,以优化能源使用和成本效益。他指出,与人类居住和活动需要靠近能源供应不同,AI并不需要如此,因此,可以将AI数据中心建立在那些有过剩能源的地方,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能源,减少能源浪费。他进一步指出,AI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效率,而不仅仅是消耗更多的能源。他以预测天气为例,说明如果能够教会AI理解多物理定律,包括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对流、传导、反射以及冰、海洋和陆地物理等,那么AI就能够以比传统计算机模拟更高效的方式预测天气,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能够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速度。他认为,通过AI,我们可以开发出新的、更高效的方法来完成各种任务,这最终将减少对能源的依赖,而不是增加,他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于生产智能的能源比例会增加,而用于生产水泥、钢铁等传统材料的能源比例会减少。
黄仁勋对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到来持乐观态度,他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将进入一个与超级智能AI共存的时代,他认为,这种共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融合,更是智能与人类智慧的结合,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巨大的潜力。他强调,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被超级智能的AI所包围,这些AI在特定领域拥有超越人类的能力,如芯片设计、软件编程或供应链管理。这些超级智能AI将成为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解决重要问题,而不是取代我们。
在AI的监管方面,他提出了一个基于应用场景的监管方法。他主张,AI应该在其应用的特定领域内受到监管,例如,作为会计的AI应该受到会计行业的监管,作为律师的AI应该受到法律行业的监管,以此类推,这种监管方式可以确保AI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同时尊重其在不同行业中的独特应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近日,被誉为"首个 AI 软件工程师"的工具 Devin 在测试中表现不佳。该工具于 2024 年 3 月推出,声称能自主编写和部署应用程序,但实际测试结果显示,在 20 个任务中仅完成 3 个。测试人员指出,Devin 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往往陷入技术死胡同,产生无法使用的解决方案,甚至尝试执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越来越多员工重返办公室,Logitech 推出了 Spot 传感器,结合占用率和环境数据,为企业提供工作场所洞察和自动化。这一创新产品旨在帮助 IT 领导者和设施管理者优化办公空间设计,提高员工生产力和参与度,同时实现能源效率管理。
随着企业将更多工作负载转移到云端,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未能充分帮助CIO和科技采购者提高计算服务碳足迹的透明度。分析师指出,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在这方面表现最差,微软和谷歌也未能幸免。数据中心的实际排放量可能远高于目前的估计,这主要归因于云服务商使用的排放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近期调查显示,成本预测困难已成为企业采用生成式 AI 的主要障碍之一。46% 的受访 IT 专业人士表示,定价缺乏可预测性阻碍了他们在组织中实施生成式 AI。为缓解这些担忧,IT 专业人士倾向于按需付费模式,而非供应商要求的预付承诺。除定价问题外,潜在负面结果和对收益缺乏信心也是阻碍采用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