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GPT系列这种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得到了指数级提升,从三年前无法解答高中水平的数学问题,到如今已经能够满分通过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广义相对论课程考试。这些系统已经具备了记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它们可以调用海量信息,并以惊人的速度解读复杂内容。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是:AI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极限的高维思考,实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智力飞跃?毕竟,AI语言模型基于海量参数,它们操作着一个“亿维空间”。
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谷歌DeepMind BlueShift项目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亚当·布朗(Adam Brown)表示,虽然AI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但它们的“推理性创造”与人类尚不可相提并论。爱因斯坦式的突破不仅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上的插值(interpolation),更涉及对基础假设的质疑,以及对自然规律转变全新视角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一位平均智商的人类具备完美记忆力,掌握了所有的科学知识,他们是否能做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思考?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未必。
突破往往来源于质疑现有范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AI目前的设计更多是通过已有数据中“拟合”规律,而非“超脱”规律去发明新的科学领域。此外,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并非仅来源于算力和知识量,而是源于感知能力和直觉层面的思维灵感。例如,当人类思考四维宇宙或广义相对论所涉及的高维时,根本不是在真实的高维空间“感知”,而是通过数学符号、图形表示和直觉推导来间接理解问题。而AI,即便操作着亿维的参数空间,也未必能够获得这样的概念性灵感。
假设AI某一天能够从牛顿经典力学出发,推导出类似广义相对论的科学理论,那将标志着人类创造的机器跨越了“科学发现”的最后一个边界。但是,这个假设中仍然有难以逾越的两大难点。首先是理解与再创造,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其中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了已有定律的框架,还融合了抽象数学与物理直觉的深度联结。AI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否理解并重新创造这样的联结,仍然未知。另一个是新范式的产生,历史上许多突破在于采用全新的视角重构认知,例如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诠释,这不仅需要技术化的解决能力,更需要突破性的“质问惯性”。AI是否真正有能力打破自己训练中获得的规律范式,也尚未获得证明。
布朗表示,从目前AI发展的速度来看,这样的跨越能力或许能在未来十年之内实现。但仍需明确的是,AI实现类似广义相对论的发明,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思维本质或洞察能力真正等同于人类。AI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发现人类忽略的模式,而非从无到有地提供原始的新框架。AI更现实的角色并不是“成为爱因斯坦”,而是成为全人类的科研助手。通过大量阅读和系统分析,AI可以发现跨领域的联系,并提出基于已有数据的假设。物理学问题往往有双重本质:从描述到数学表示,然后再到解决。虽然AI在数学解题中表现卓越,但在问题本质的描述与框架建立上仍需依赖人类的主导。
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人造爱因斯坦”这一构想从遥不可及逐步变得可以憧憬。但当前阶段,人工智能的长板在于海量计算与数据处理,而人类的强项则在于直觉和创新思维。一旦两者找到最佳协作方式,实现一种“人机共生”的研究生态,或许新的广义相对论就在我们眼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