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GPT系列这种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得到了指数级提升,从三年前无法解答高中水平的数学问题,到如今已经能够满分通过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广义相对论课程考试。这些系统已经具备了记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它们可以调用海量信息,并以惊人的速度解读复杂内容。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是:AI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极限的高维思考,实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智力飞跃?毕竟,AI语言模型基于海量参数,它们操作着一个“亿维空间”。

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谷歌DeepMind BlueShift项目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亚当·布朗(Adam Brown)表示,虽然AI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但它们的“推理性创造”与人类尚不可相提并论。爱因斯坦式的突破不仅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上的插值(interpolation),更涉及对基础假设的质疑,以及对自然规律转变全新视角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一位平均智商的人类具备完美记忆力,掌握了所有的科学知识,他们是否能做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思考?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未必。
突破往往来源于质疑现有范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AI目前的设计更多是通过已有数据中“拟合”规律,而非“超脱”规律去发明新的科学领域。此外,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并非仅来源于算力和知识量,而是源于感知能力和直觉层面的思维灵感。例如,当人类思考四维宇宙或广义相对论所涉及的高维时,根本不是在真实的高维空间“感知”,而是通过数学符号、图形表示和直觉推导来间接理解问题。而AI,即便操作着亿维的参数空间,也未必能够获得这样的概念性灵感。

假设AI某一天能够从牛顿经典力学出发,推导出类似广义相对论的科学理论,那将标志着人类创造的机器跨越了“科学发现”的最后一个边界。但是,这个假设中仍然有难以逾越的两大难点。首先是理解与再创造,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其中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了已有定律的框架,还融合了抽象数学与物理直觉的深度联结。AI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否理解并重新创造这样的联结,仍然未知。另一个是新范式的产生,历史上许多突破在于采用全新的视角重构认知,例如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诠释,这不仅需要技术化的解决能力,更需要突破性的“质问惯性”。AI是否真正有能力打破自己训练中获得的规律范式,也尚未获得证明。
布朗表示,从目前AI发展的速度来看,这样的跨越能力或许能在未来十年之内实现。但仍需明确的是,AI实现类似广义相对论的发明,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思维本质或洞察能力真正等同于人类。AI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发现人类忽略的模式,而非从无到有地提供原始的新框架。AI更现实的角色并不是“成为爱因斯坦”,而是成为全人类的科研助手。通过大量阅读和系统分析,AI可以发现跨领域的联系,并提出基于已有数据的假设。物理学问题往往有双重本质:从描述到数学表示,然后再到解决。虽然AI在数学解题中表现卓越,但在问题本质的描述与框架建立上仍需依赖人类的主导。
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人造爱因斯坦”这一构想从遥不可及逐步变得可以憧憬。但当前阶段,人工智能的长板在于海量计算与数据处理,而人类的强项则在于直觉和创新思维。一旦两者找到最佳协作方式,实现一种“人机共生”的研究生态,或许新的广义相对论就在我们眼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2025年KubeCon/CloudNativeCon北美大会上,云原生开发社区正努力超越AI炒作,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随着开发者和运营人员广泛使用AI工具构建AI驱动的应用功能,平台工程迎来复兴。CNCF推出Kubernetes AI认证合规程序,为AI工作负载在Kubernetes上的部署设定开放标准。会议展示了网络基础设施层优化、AI辅助开发安全性提升以及AI SRE改善可观测性工作流等创新成果。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提出LightReasoner框架,通过让小型"业余"模型与大型"专家"模型对比,识别关键推理步骤并转化为训练信号。该方法在数学推理任务上实现28.1%性能提升,同时将训练时间、样本需求和词元使用量分别减少90%、80%和99%,完全无需人工标注。研究颠覆了传统训练思路,证明通过模型间行为差异可以实现高效的自监督学习,为资源受限环境下的AI能力提升提供了新路径。
DeepL作为欧洲AI领域的代表企业,正将业务拓展至翻译之外,推出面向企业的AI代理DeepL Agent。CEO库蒂洛夫斯基认为,虽然在日常翻译场景面临更多竞争,但在关键业务级别的企业翻译需求中,DeepL凭借高精度、质量控制和合规性仍具优势。他对欧盟AI法案表示担忧,认为过度监管可能阻碍创新,使欧洲在全球AI竞争中落后。
马里兰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MONKEY适配器,一种无需额外训练的AI绘画控制技术。该方法通过"两步走"策略解决了个性化AI绘画中主体保真与背景控制难以兼得的问题:先让AI识别主体区域生成"透明胶片",再在第二次生成中让主体区域听从参考图片、背景区域听从文字描述。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保持主体特征和响应文字要求两方面均表现出色,为AI绘画的精细化控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