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近年来随着其加速 AI 的 GPU 变得价值连城而声势大涨。大多数人使用 NVIDIA 的 GPU 玩游戏,但为什么不能两者兼顾呢?NVIDIA 刚刚发布了实验性的 G-Assist AI,这是一款可以同时运行的 AI,它在你的 GPU 本地运行,帮助你优化电脑并充分利用游戏性能。这款工具可以做一些很棒的事情,但 NVIDIA 并不是在开玩笑地说这是一个实验性工具。
G-Assist 可在 NVIDIA 桌面应用程序中使用,由一个浮动覆盖窗口组成。调用覆盖窗口后,你可以通过打字或语音与 G-Assist 交互,以检查系统状态或调整设置。你可以询问诸如"DLSS 帧生成是如何工作的?"这样的基本问题,它还可以控制一些系统级设置。
通过调用 G-Assist,你可以获得系统运行状况的详细报告,包括 G-Assist 即时创建的自定义数据图表。你还可以要求 AI 调整你的机器,例如为特定游戏优化设置,或打开/关闭某些设置。G-Assist 甚至可以在你选择的情况下为 GPU 超频,并附带预期性能提升的图表。
NVIDIA 去年展示了 G-Assist 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这些功能与正在进行的游戏紧密相连。那个版本的 G-Assist 能够观察你的游戏并提供如何达成下一个目标的建议。遗憾的是,在公开版本中,游戏集成非常有限,仅支持少数几款游戏,如《方舟:生存进化》。
不过,它支持多个第三方插件,可以控制罗技 G、海盗船、微星和 Nanoleaf 的外围设备。例如,G-Assist 可以与微星主板通信以控制散热配置,或者与罗技 G 通信更改 LED 设置。
本地 AI 的潜力
在 PC 制造商竞相推出 AI 笔记本电脑的同时,NVIDIA 偶尔会提醒大家,配备真正 GPU 的计算机才是终极 AI PC。然而,利用这一优势的机会并不多,导致大多数 AI 工具仍在云端运行。NVIDIA 之前发布了通用的 ChatRTX 应用程序,但 G-Assist 专注于更可能拥有强大 GPU 的游戏玩家。
NVIDIA 表示,G-Assist 依赖于为本地操作优化的小型语言模型(SLM)。默认文本安装需要 3GB 存储空间,添加语音控制后增加到 6.5GB。你需要拥有至少 12GB RAM 的 GeForce RTX 30、40 和 50 系列 GPU。GPU 越强大,G-Assist 运行越快。笔记本 GPU 的支持将在稍后推出,但很少有笔记本 GPU 能够支持 G-Assist。
G-Assist 在你的 GPU 上运行而非云端,但你可能同时也在使用这个 GPU 运行游戏。我们使用 RTX 4070 进行了测试,与模型交互时 GPU 使用率明显spike。在 GPU 上执行推理以从模型生成输出的过程很慢,并可能导致游戏性能大幅下降。在最高设置下运行《博德之门 3》并非完全无法玩,但在 G-Assist 处理期间,帧率下降了约 20%。如果你的 GPU 已经在苦苦维持帧率,G-Assist 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在游戏之外,G-Assist 运行速度要快得多,但如果你打算经常使用,你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 GPU。
G-Assist 目前还很慢且存在 bug,你可能暂时不会想依赖它。自己调整大多数系统和游戏设置仍然更快。然而,这是朝着在你的硬件上运行 AI 模型迈出的一步有趣尝试。未来的 GPU 可能足够快,能够同时运行游戏和语言模型,但就目前而言,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实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