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蚂蚁集团正式启动2025“蚂蚁InTech奖”提名推荐工作,面向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与在读博士生,提供公益性科研资金支持。该奖项设立于2024年,今年为第二届,除了继续为青年学者提供20万元/人的“科技奖”资助,还首次增设5万元/人的博士生“奖学金”,提供对“青年学者-博士生”的全周期支持,激励更多科研新秀勇攀高峰。
作为一项纯科技公益奖项,“蚂蚁InTech奖”旨在表彰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在理论探索、技术突破和工程实践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力量。本届奖项聚焦于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具身智能技术、数字医学技术、数据处理与安全隐私技术等四个方向。这些方向既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方向,也是蚂蚁集团长期投入和产业创新的重点。
据介绍,本届“蚂蚁InTech奖”设立两大核心奖项,分别是“蚂蚁InTech科技奖”和“蚂蚁InTech奖学金”。
其中,“蚂蚁InTech科技奖”延续首届评选机制,面向中国大陆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全职从事科研工作,且获得博士学位未满10年的青年学者,每年遴选不超过10人,每人获20万元奖金,其推荐人将获得“卓越推荐人”荣誉。本届科技奖还增设了10位“Future”学者荣誉,颁发证书与奖杯以示激励。
全新设立的“蚂蚁InTech奖学金”,则面向全球在读中国籍青年博士生,每年遴选不超过10人,每人获5万元奖金,支持其在读期间的科研攻坚,鼓励他们勇攀科研高峰,解决计算机领域有价值的技术难题。这两个奖项形成了覆盖“青年学者-博士生”的全周期激励体系,助力中国科技人才梯队建设。
两个奖项均实行提名推荐制。提名者包括国家级学术单位、国家级学会/全国性学术团体,或两院院士、海外院士及符合相应职称要求的同行专家。提名者需对材料真实性、规范性和保密性负责。
同时,“蚂蚁InTech奖”外设指导委员会,将参与奖项终审,并对奖项评审结果负责。其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I.Jordan,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顾问、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郑海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等。
即日起至2025年7月31日24时,参评人通过“蚂蚁InTech奖”官网(www.antresearch.com/cooperation/InTech)即可提交申报材料。评选结果将于9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颁奖典礼上揭晓。届时,海内外院士、学术界与产业界领袖将共同见证,所有参评者及推荐人均将受邀参会。
首届“蚂蚁InTech科技奖”已初现成效。2024年9月,10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西湖大学等顶尖高校的青年学者获奖,其研究成果涵盖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数据隐私保护等领域,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产业场景。据悉,首届提名阶段收到近百位资深学者参与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 I.Jordan与蚂蚁集团高管共同见证并颁奖。
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曾表示,支持青年学者发展是产学研界的共识,蚂蚁集团很荣幸参与其中,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中国在核心科技领域的突破提供源头活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