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组织竞相挖掘人工智能的潜力,许多企业发现其现有数据架构难以跟上发展步伐。传统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湖往往缺乏支持AI驱动分析所需的灵活性和速度。挑战在于统一多样化的数据源,确保可访问性,并在不增加复杂性或造成瓶颈的情况下实现高级功能。
在The Register的最新问答中,主持人Tim Phillips与谷歌的Geeta Banda探讨了如何将BigQuery重新构想为统一的数据和AI平台。对话深入探讨了设计面向AI时代数据架构所需的要素——这种架构能够整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与AI智能体无缝连接,并更快地向企业中更多人员提供洞察。
Geeta阐述了BigQuery的发展历程和演进,从最初作为数据仓库到成为能够以创新方式摄取、转换和分析数据的平台。她概述了BigQuery的智能体AI方法如何超越嵌入机器学习模型,实现自动化、情境感知的洞察生成,从而提升分析的速度、质量和可访问性。
会议还解决了实际关注点:这些功能是否对分析师和业务用户开放,如何避免供应商锁定,以及在临时查询环境中有哪些保障措施帮助控制成本。真实案例展示了各组织如何已经在使用BigQuery推动业务成果,讨论最后展望了进一步增强功能的路线图。
如果您想了解如何为AI现代化数据架构,与现有工具集成,并赋能团队无摩擦地生成洞察,这个视频将提供宝贵的指导。
Q&A
Q1:BigQuery如何从传统数据仓库演进为AI平台?
A:BigQuery从最初的数据仓库演进为能够以创新方式摄取、转换和分析数据的统一平台。它不仅能整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还能与AI智能体无缝连接,实现自动化、情境感知的洞察生成。
Q2:BigQuery的智能体AI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A:BigQuery的智能体AI方法超越了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嵌入,能够实现自动化、情境感知的洞察生成,从而显著提升分析的速度、质量和可访问性,为企业用户提供更智能的数据分析体验。
Q3:使用BigQuery进行AI驱动分析需要考虑哪些成本和技术问题?
A:在使用BigQuery时需要考虑如何避免供应商锁定,在临时查询环境中控制成本,以及确保分析师和业务用户能够轻松访问这些AI功能。同时还要关注与现有工具的集成能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国AI公司DeepSeek发布旗舰语言模型V3.1更新版,该模型已针对新一代国产芯片进行优化。新模型采用UE8M0数据类型训练,为即将发布的国产芯片做准备。V3.1统一了"思考"和"非思考"模式,单一模型支持两种范式,上下文窗口从65536扩展至131072个token,在工具调用能力上显著提升,Browsecomp基准测试得分从8.9提升至30。
谷歌DeepMind开发的GenCast AI系统在天气预报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97.2%的测试指标上超越传统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基于扩散模型和四十年历史数据训练,能在8分钟内完成全球七天天气预报,比传统方法快数十倍。GenCast采用概率性预报方法,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天气情景,在极端天气预测方面表现尤为出色,为农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带来广阔应用前景。
VAST Data发布SyncEngine通用数据目录和高性能导入解决方案,能够发现、编目并捕获其他供应商存储系统中的文件和对象数据,将其导入VAST的AI专用系统。该工具提供跨文件系统、对象存储和SaaS应用的实时可搜索目录,使数PB到EB级数据集中的数万亿文件瞬间可被发现,消除了分布式非结构化数据集发现和调动的障碍。
北京大学团队推出TransMLA技术,可将现有GQA架构语言模型直接转换为高效MLA架构,无需重新训练。该技术通过RoRoPE、FreqFold和BKV三项创新实现了最高10.6倍的推理速度提升,在93%内存压缩下仅需60亿词元微调即可恢复性能,为AI模型优化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