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华为云TechWave人工智能专题日上,华为云语音语义创新Lab主任袁晶博士表示:“华为云城市智能中枢架构参考了人类大脑皮层的架构设计,旨在打造一个‘感知、认知、行动’深度协同的城市智能中枢,通过集约化和统一建设,让城市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自我升级、更新和迭代。”
城市智能中枢“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能进化”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加速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变得更加“以人为本”。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实现兴业、善政、惠民,越来越多的政府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但智慧城市前期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基础能力重复建设、系统烟囱现象严重、数据难以互通;智慧城市建设内容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智能化程度较浅等。
智慧城市是一个城市总体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智慧城市的主体是复杂的、具有自适应性的,同时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智慧城市不仅需要“四肢灵活、经络通畅”,而且需要具有智能中枢系统,“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能进化”。
华为云城市智能中枢专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强调一个城市中枢,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套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在这些中枢化的建设之上,再去构建上层的应用,这些应用,也从将从单委办单位逐步转化为跨委办单位协同,通过汇聚不同委办单位之间的数据、能力以及资源,更好地去解决政府领域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
“一平台三引擎”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华为城市智能中枢,通过“一平台三引擎”,赋能智慧应用,可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热线“一号通”。帮助城市建设更全面的智慧政府,打造“更懂你”的政务助理,让智慧城市更加善政、惠民。
华为云城市智能中枢的“一平台三引擎”并非相互独立运作,而是如同大脑皮层的各功能区域,能够实现“感知-认知-行动”深度协同,助力智能化城市治理和精准服务。例如在识别停车占道问题中,不需要网格员发现,就能通过视频感知和知识计算引擎,了解归属部门,并通过机器人引擎生成AI工单,打电话给车主,督促其自行挪车,自动解决问题。
再如, 作为反映民生的窗口,城市的12345 热线平均每天会接到几千个来电,包括咨询、求助、意见建议、投诉举报等类别,通过华为城市智能中枢对这些来电进行处理和支撑,可以实现精准感知,知识分析,高效处置。如A在某小区投诉邻居噪音扰民问题,B在同一小区投诉小区垃圾比较多,这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问题,用知识计算引擎去分析问题产生的跟因,就能够推论出此小区哪个地方可能出现群租现象,并自动关联相关处理部门,再利用机器人引擎推进流程和运转,通过数据分析研判、人机协同处置的闭环全流程,将“问题解决在开口之前”,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