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华为全联接2021上,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分享了六大数字生态的最新进展,并携手生态伙伴为计算产业带来一系列重磅内容:欧拉开源操作系统(openEuler)全新发布、21个城市共同点亮“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北冥多样性计算融合架构首次面世、“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全面扩展。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款基于Linux的企业级平台,欧拉开源操作系统主要针对数据中心及云端应用,瞄准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和生态底座,承担着支撑构建领先、可靠、安全的数字基础的历史使命,有望成为未来数字化应用的基础和底座。据了解,欧拉开源操作系统可广泛部署于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等各种形态设备,实现统一操作系统支持多设备,应用一次开发覆盖全场景。
这就意味着,国内科技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面布局上更进了一步。鸿蒙OS面向手机、平板、智慧屏等智能终端,而欧拉开源操作系统则面向数据中心、云和工业控制场景,从而实现了智能化的万物互联。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数字时代万物互联,“联接”成为重要基础能力。技术开源和产业开放彼此衔接、相互支撑,构建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和无边界产业生态圈,形成新型产业组织形态,日益成为数字时代全球分工体系的主流模式。发展开源技术体系和开放产业体系,有益于加快形成数字时代科技与产业发展新优势。
目前,软件开源和硬件开放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掌控开源生态,也已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以开源为基础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也将助力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领域更近一步。
“共享共治是开源的本质。”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也公开表示:“开源软件彻底改变了全球软件产业的格局,是技术领域开放创新最早的成功实践。开放创新能提升人工智能行业的竞争力,需要营造生态,加大投入。”
近年来,人工智能被视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关键引擎,顶层设计的战略意义决定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上需要走科技创新的路线,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引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PC时代与互联网时代,我们错失了芯片等关键技术的突围机会,那么,在世界公认的下一站AI时代里,我们必须掌握主动,避免再被“卡脖子”。
目前,我国正着力布局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但在算力中心建设方面目前在优化供给、产业协同和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依然存在提高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建设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上的主要优势,是政府主导的投入较多。整体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可控程度上,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如,编程框架目前以国外框架为主。智能计算芯片方面,国产品牌如昇腾在人工智能算力体系结构上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在软件生态环境上仍然需要尽快发展。”
同时,郑纬民强调,要确保自主可控,必须拥有自主从头构建先进的基础软件的能力。在这方面产业界,全自研的人工智能编程框架昇思MindSpore等给出了很好的范例。在学术界,清华大学的时序数据库、图计算系统、储存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已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多个行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能量。如何确保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在智能化升级中的安全可控?已经有走在前列的城市给出了解题思路。
2021年5月31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投入运行,目前已满载运营,二期扩建中。仅在试运行期间,就有联影、兴图新科等企业发出了算力申请,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帮助企业完成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场景的应用。 在科研创新方面,依托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武汉大学打造了全球首个遥感专用框架。在产业方面,倍特威视已经开发了170多种法,可以应用在工地、水利、农业等多种复杂的环境。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深圳、武汉、西安、成都、北京、上海等21城市联合点亮“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将各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连接成网,动态实时感知算力资源状态,实现统筹分配和调度计算任务,构成区域内感知、分配、调度人工智能算力的网络,以“一网络”实现算力、数据、生态“三汇聚”,共建、共享、共促AI产业发展。
“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当前,国家政策为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加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国内聚焦人工智能赛道的创新型、技术性企业,在坚持多种自主创新的路径之上,形成统一的合力协同发展,力争突破前沿技术,形成人工智能领域核心竞争力,将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应用,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