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这张图非常的清晰,借鉴至这篇文章(https://medium.com/squeezebits-team-blog/vllm-vs-tensorrt-llm-1-an-overall-evaluation-88f281bf01c7),主要就是涉及 TTFT、TPOT、Total Inference Time (Latency) 以及图中没有提及的 TPS,这几个大模型的性能指标不只是适用于纯语言大模型 LLM,也适用于多模态大模型 MLLM,所以还是比较通用。
定义:从向模型输入 prompt 开始到模型生成第一个输出 token 所花费的时间。
作用:从业务角度来说是反映模型的初始响应速度,对于实时交互式应用非常重要,较低的TTFT可以提高用户体验,使用户感觉模型响应迅速;从算法推理角度来说,其实主要是在掐大模型推理的 Prefill 时间,更加准确一些的是上图中的 Queueing Time + Prefill Latency 时间和。

定义:从输入 prompt 到模型生成完整输出所消耗的总时间。
作用:总体的响应时间,包含 TTFT 和生成所有 tokens 的时间,当然对于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延时越低越好。
定义:模型在输出阶段 (Decode 阶段) 每个输出 token 的延时。
计算方式:

作用:衡量模型生成阶段自回归蹦出来输出的效率。
定义:模型每秒生成的tokens数量。
计算方式:

作用:直接衡量模型的生成速度 (还是指 decode 阶段)。TPS 越高,表示模型生成文本的速度越快。
下面实操在 transformers 中测量 TTFT、TPOT、Latency 和 TPS 数据的代码。
def measure_performance(model, tokenizer, prompt, max_new_tokens=50):inputs = tokenizer(prompt, return_tensors="pt")input_ids = inputs.input_ids.to(model.device)# 测量TTFTstart_time = time.time()with torch.no_grad():outputs = model.generate(input_ids, max_new_tokens=1)ttft = time.time() - start_time# 测量TPOT和Latencystart_time = time.time()with torch.no_grad():outputs = model.generate(input_ids, max_new_tokens=max_new_tokens)total_time = time.time() - start_timetpot = (total_time - ttft) / max_new_tokenslatency = total_time# 计算TPStps = max_new_tokens / latencyreturn ttft, tpot, latency, tpsprompt = "Once upon a time"ttft, tpot, latency, tps = measure_performance(model, tokenizer, prompt)print(f"TTFT: seconds")print(f"TPOT: seconds")print(f"Latency: seconds")print(f"TPS: tokens/second")
如果你稍微心细一些可能会发现上述的代码是在掐 max_new_tokens 的时间,而实际的输出 token 数一定会是 <= max_new_tokens,这应该很好理解。所以更加准确一些的测试方法是掐实际输出 tokens,实际输出 tokens 可以使用类似 len(tokenizer.encode(response)) 的代码进行计算。
所以可以看到大模型这种生成的模式测性能,指标和以前的 CV 小模型测性能差别非常之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布扎比科技创新研究院团队首次发现大语言模型生成的JavaScript代码具有独特"指纹"特征,开发出能够准确识别代码AI来源的系统。研究创建了包含25万代码样本的大规模数据集,涵盖20个不同AI模型,识别准确率在5类任务中达到95.8%,即使代码经过混淆处理仍保持85%以上准确率,为网络安全、教育评估和软件取证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全球AI竞赛推动创纪录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消耗,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气候危机。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三倍,全球数据中心投资预计2025年达5800亿美元,超过全球石油供应投资的5400亿美元。报告呼吁采取新方法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比较了人类与AI在文本理解任务中的表现。通过HUME评估框架测试16个任务发现:人类平均77.6%,最佳AI为80.1%,排名第4。人类在非英语文化理解任务中显著优于AI,而AI在信息处理任务中更出色。研究揭示了当前AI评估体系的缺陷,指出AI的高分往往出现在任务标准模糊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