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乒乓球台出发:机器人不再只是电影角色 原创

5年前,围棋赛事的人机PK,引发了人们对AI等新技术的未来想象。而5年后,乒乓球赛事的人机合作,已成为人们将新技术融入社会的真实影像。

作者|高飞

昨天的乒乓球女单决赛,又为中国在东京奥运会添得一金一银,展现国球风采。相信,一次领奖台上的喜悦与轻松,背后一定是参赛团队训练的刻苦和坚持。在包括乒乓球在内的球类运动训练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教练员、参赛选手,陪练也是非常特殊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无比重要,关乎运动员的每一次技术提升,另外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又更加枯燥艰辛,重复、再重复。不过,接下来,技术能够让体育赛事的训练过程发生一些改变。

了解游戏业的人,可能会听说过国民移动游戏《王者荣耀》中有一个叫“鲁班七号”的角色。在游戏故事中,它不是真人,而是游戏角色“鲁班大师”做出来的手工作品。这个设定当然是很巧妙的,因为即使不玩游戏的人,也会同意这样的看法——人类自古以来的能工巧匠,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发明创造,就是那些可以补充人类所不能及的能力,能帮上人类忙的器物。在古代社会,这些器物是鲁班的石磨、雨伞和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在现代社会,我们拥有了一个新的工具家族,它们的名字是——机器人。

通过科幻电影等文艺作品的灌输,多数人对机器人的概念已不陌生,甚至背出WALL-E这样的角色名字,但如果具体到机器人和生活工作的实际结合,情况就不同了,似乎具备实际用途的机器人离普通人的世界依然存在距离。原因很简单,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也难免会伴生一些新问题的产生。就像我们面带难色时总会无奈的摊开双手,对于机器人的应用新问题,左手写着“用在哪”,右手写着“怎么造”。

从乒乓球台出发:机器人不再只是电影角色

体育业 X 机器人:最不可能之组合

体育行业,或许是机器人与人类合作最出人意料的领地。

首先是机器人的角色问题。拿体育行业最具代表性的盛事奥运会来说,赛事包括的300个左右体育小项,除了赛马一项之外,其它所有项目都是由人自己完成的。

尽管运动员会用到一些器具(比如足球),但是它们只是被使用的无脑之物,人是体育活动唯一的主角。在体育中,机器人的角色何在?

其次是机器人的能力问题。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员,承载了人类最强大的生物学能力。无论是最敏锐的视觉目光,还是最敏捷的肌肉力量,以及最敏捷的配合协调,在赛场上只是最平常不过的事而已,机器传统认知层面被认为有蛮力,但是精确控制的能力堪否?

现在,在我国国民级运动乒乓球项目上,人和机器人合作的“最不可能之门”正在被悄然推开,一款机器人的新技术光芒,正在由此照进体育业的传统殿堂。这款机器人的名字叫庞伯特——一款拟人型乒乓球机器人,面向体育行业的机器人角色和能力问题,这款机器人给出了它的答案。

  • 第一个问题:机器人的角色。

体育赛事,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完美代言人。时间不长的一局比赛幕前,是长时间的艰苦幕后训练。而作为对打类球类运动而言,乒乓球选手几乎是无法自己训练的,一定需要陪练的帮助。

甚至可以这样说,有多高水平的陪练,就有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因为只有水平相当的陪练,才能针对性的对选手进行发球喂球,帮助选手熟悉对手动作,定型自己的接发球技术。正因如此,很多国手级乒乓球运动员,都当过幕后陪练,做过这项有意义但重复的工作。显然,如果对国宝级运动员来说,陪练都是稀缺资源,那就更何况普通运动员,和一般乒乓球爱好者了。

庞伯特拟人型乒乓球机器人,正是切中了乒乓球运动中的这项训练痛点。它从还原人类运动员的自然接发球动出发,辅以旋转等级、速度等级及落点位置等参数设置,实现了充当乒乓球陪练的使命。作为机器人,它可以永不疲倦的与运动员合作训练。由此,庞伯特解决了角色问题。

  • 第二个问题:机器人的能力。

角色问题解决了,能力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越是小巧之物,操纵起来就越是困难,乒乓球运动即是如此。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和弧线,都是乒乓球的制胜因素,从球拍到球桌,从击打到摩擦,影响乒乓球运动轨迹的参数众多。以球的旋转为例,类型从一维、二维到三维,高达二十六种。机器人陪练,必须目光准,反应快,力量精,在“生物”能力上比肩甚至超过人类。

要完成这一目标,庞伯特机器人需要两项新技术的支持,一项是AI,一项是5G。AI是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保证对球运动轨迹的精确把握和预测分析,后者是机器人的神经网络,保证信息的内外实时反馈,和动作的快速及时控制。

实际上,对于所有人机合作机器人而言,这两项新技术都是缺一而不可的。

  • 第三个新问题:技术的复杂度。

5G和AI都是新技术,尚在演化和发展当中。对于绝大多数机器人公司而言,一方面要把精力放在产品开发和功能体验上,一方面又要同时把握两项高新技术,难度不言而喻。

面向这第三个新问题,庞伯特拟人机器人通过站在一个技术生态的肩膀上来化解。在每一个庞伯特机器人内部,都装载了由高通公司提供的机器人RB5技术平台——由其来一站式的提供AI和5G能力支持,从而让机器人具备智慧的大脑和卓越的视觉。

如同自然生命的智能发展,离不开眼睛的自然演化,视觉对机器人而言也是第一位的。在计算机视觉上,庞伯特通过高通RB5平台内置的眼睛,实现了每秒20亿像素的图形处理速度和极高分辨率的图像拍摄等视觉能力;在大脑信息处理方面,RB5则装备了多种异构计算芯片,其第五代高通AI引擎,可实现每秒15万亿次运算(15 TOPS)的AI性能;在信号传输上,RB5平台提供了5G支持,这也是首个同时支持5G和AI的机器人平台。有了这样一个赋能平台,机器人的5G+AI的底层能力输出,都集中在了一个拳头大小的RB5系统之上。

于是,怎样造好机器人的问题,在这里有了一个成熟答案。

人机合作:不止于球台

虽然庞伯特拟人机器人的场景创新始于乒乓球,始于体育,但是机器人和人类的合作机遇,显然将远超过球台的范畴,不仅会进入体育与人文交相辉映的范畴,也会在更多行业复现创新效应。

在体育之内,通过5G+AI的技术赋能,体育赛事将衍生出新的体验。比如在边缘计算和移动计算愈加普及的情况下,参与陪练的运动机器人,教练手中的平板电脑,观众佩戴的AR眼镜,球员使用的智能球拍等IOT设备可以组合成一个更高层面的“机器人”系统,从竞赛到观赛,从球馆到场外,整个体育生态都将被智能化。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此前出席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上就表示,庞伯特拟人化乒乓球机器人不仅是集5G与AI的技术产品,更是国际合作、跨界协同的结晶,将与合作伙伴携手,为科技赋能的人文、体育交流贡献力量。

今年3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28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其中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的工作中,强调的就是大力发展智能体育,推动体育设施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运用5G等新技术为体育赛事活动赋能。

在体育之外,庞伯特带来的启示是,一切原本需要人的眼力和脑力才能完成,但过程中充满重复和枯燥的场景,都是机器人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我们由此将可对自动驾驶有更多的信心,因为驾驶是需要眼力和脑力的,但是驾驶的过程,绝大多数是枯燥乏味的。

高通CEO安蒙在一场“重新定义汽车”的发布会上就曾预言:未来,每辆汽车都将实现联网。如果我们真正实现将万辆车、千条路和百座城通过 5G、C-V2X(车联万物)智能融合,变成一个交通运输机器人系统,那时人类的时间和精力将在城市通勤的过程中,得到何种程度的释放?其价值必然是无限的。

40年前,“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发表了经典名篇《体育颂》,他这样写到,体育是进步,为了人类的日新月异……40年后,新技术,正在让现代体育自身面貌一新,并在更多的行业竞技场复现精彩一刻,创造出更多的日新月异。

5年前,围棋赛事的人机PK,引发了人们对AI等新技术的未来想象。而5年后,乒乓球赛事的人机合作,已成为人们将新技术融入社会的真实影像。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相关资讯:https://www.qualcomm.cn/join-us

来源:至顶网人工智能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1

07/30

11:17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