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三晚的 Galaxy Unpacked 发布会上,三星用 165 分钟的精彩视频和演示阐述了其希望用户如何与人工智能 (AI) 交互的愿景。这家手机制造商在发布会上展示了由 Galaxy AI 驱动的最新 S25 系列智能手机。
搭载 Snapdragon 8 Elite for Galaxy 处理器,三星表示已与高通合作开发了独特的定制优化。与上一代相比,在 NPU (AI 处理) 性能提升了 40%,CPU (应用性能) 提升了 37%,GPU (图形处理) 提升了 30%。
从数据安全角度来看,Galaxy S25 引入了后量子密码学,三星表示这可以保护个人数据免受量子计算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
其 One UI 7 软件已更新,三星称这为 AI 和超连接时代增添了一层额外的加固设备安全保护。系统还包括最大限制设置、增强型防盗保护,以及新的 Knox Matrix 仪表盘,可监控连接设备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
虽然发布会上的演讲者谈到了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性,但重点是 Galaxy AI 以及它如何使 S25 成为更有用的个人数字助手。产品管理副总裁 Drew Blackard 在演讲中表示,Galaxy AI 通过提供便捷的体验重新定义了人们与技术的交互方式。
"更多人通过 Galaxy AI 体验到了更深入、更有意义的连接。这包括实时打破语言障碍,使对话更简单、更高效,"他说。
DeepMind CEO 兼联合创始人 Demis Hassabis 登台宣布:"AI 将是能够完成任务并为您做有用事情的主动系统。"他表示 Google 已与三星合作,将其一些突破性功能引入 Gemini 应用。
三星客户体验负责人 Jay Kim 讨论了三星开发的个性化 AI。他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在所有设备上集成 AI 代理和多模态功能来实现个性化 AI 体验。"他补充说,这需要开放合作,这将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并帮助与开发者和合作伙伴一起发展 AI 生态系统。
设备端 AI 使用三星称之为个人数据引擎的技术在本地处理数据,该引擎受到三星专用安全硬件 Knox Vault 的保护。
Kim 说:"云端 AI 只在必要时才会访问您的数据,而且在请求完成后您的数据会很快被删除。这意味着您不必担心您的信息被用于训练 AI 模型或广告。我们的安全混合 AI 方法在提供尖端个性化 AI 的同时保持您的数据私密和安全。"
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 Ian Horrocks 表示:"在牛津语义技术公司,我们一直在开发个人数据引擎背后的技术,即知识图谱技术。使用知识图谱使计算机能更好地理解信息,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并提供更准确的见解。"
根据 Horrocks 的说法,这提高了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的实用性:"直到最近,智能手机服务和应用程序都是独立运行的,这限制了它们提供有见地的响应的能力。个人数据引擎通过理解用户的体验以及周围环境,并将其存储在用户的个人知识图谱中,使我们能够克服这一限制。"
三星还选择在 Galaxy S25 系列中实施 C2PA 标准。这为 AI 生成的作品添加数字水印,其来源被记录在元数据中。
CCS Insight 首席分析师 Ben Woods 在讨论 Unpacked 发布会时表示:"在硬件功能和产品设计的改进基本上是渐进式的时候,三星正在加倍押注其 AI 故事。对需要升级的用户来说,AI 是一个福音,但对已经拥有相对较新手机的消费者来说,这还不足以推动他们更换手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Google 即将为所有用户提供端到端加密 (E2EE) 电子邮件服务,包括非 Google Workspace 用户。这项功能无需 IT 管理员进行复杂配置,可作为 S/MIME 协议的替代方案。企业 Gmail 用户可向任何人发送 E2EE 邮件,接收方只需通过简单的身份验证即可查看和回复。该功能将分阶段推出,并将逐步支持所有电子邮箱。
Vodafone Idea 宣布将升级和扩展其在印度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光传输网络。此次升级基于诺基亚的光交换技术,旨在满足多太比特数据增长需求,支持企业客户的量子安全服务,并提升4G和5G网络容量。诺基亚将部署先进的光学设备和技术,以提高网络效率、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微软即将迎来成立50周年。这家Windows巨头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高光时刻和挫折。从MS-DOS到Windows,从Office到云服务,再到最近的人工智能投资,微软不断创新并主导着企业市场。尽管在移动领域失利,但其在PC和生产力软件方面的地位依然稳固。50年来,微软的产品和决策深刻影响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
一项新调查显示,72% 的 Z 世代不信任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解决方案,成为对数字安全最为怀疑的一代。这种不信任显得尤为讽刺,因为 Z 世代成长于科技主导的世界,却对 AI 控制安全持保留态度。调查探讨了 Z 世代怀疑态度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透明度来解决信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