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原创

通研院正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回答“人工智能的中国之问”。

2020年,在北京市、科技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以人工智能战略科学家的身份,回国组建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并任院长。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科技和产业领域释放出巨大能量,尤其在近些年,学术界和产业界逐渐摸到了人工智能终极目标——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门道,通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热潮开始乘风而上。

在过去两年里,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优秀师生,通研院逐渐成长为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

1月22日,至顶网探访了通研院,并在媒体沟通会上就通用人工智能相关问题与朱松纯院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朱松纯指出,通用人工智能应该具备完成无限任务、自主定义任务、由价值驱动三个基本特征,而这样的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小数据、大任务”的“乌鸦范式”,而非“大数据、小任务”的“鹦鹉范式”

通过少量数据,解决复杂问题,这是不同于现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ChatGPT等“大模型”的另一种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路径。

时值通研院成为独立法人机构的两周年,通研院将在1月28日举办“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展”(以下简称:成果展),在这次成果展上,通研院将邀请学界领袖、行业专家、政府领导等参加,重点展示两周年以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届时,基于“小数据、大任务”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范式以及诸多创新科研成果,将在这次展会上进行充分展示。

什么是通用人工智能?

2022年11月,ChatGPT的问世,让通用人工智能开始见诸报端并席卷全球,科技界似乎在一夜之间进入到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通用人工智能?

朱松纯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性,解决八个关键技术问题:

三个基本特性是指,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能够完成无限任务、自主定义任务、由价值驱动

八个关键技术问题是指,认知架构、自我意识、社交智能、价值驱动、价值函数、具身智能、可解释性、人机互信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ChatGPT等大模型尚不满足上述要素,这样的人工智能也很难真正实现通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之所以ChatGPT等大模型被视为通用人工智能,是因为即便是在国际上,如何准确地对通用人工智能进行评估,仍然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

为此,通研院在过去两年里通过深入研究,打造了一套评级、测试标准——《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白皮书。

《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依据发展心理学和心智理论,参考人类婴幼儿发育的测试标准,研究总结出了基于能力(U系统)和价值(V系统)的UV通用人工智能的评测方法,为规范化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为满足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诉求,突破现有人工智能测试体系的局限,通研院还研发出了首个通用人工智能评级标准与测试平台(TongTest),这一平台全面考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特征,可以评测通用人工智能等级,同时也可以利用价值维度空间保障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可控。

有了这样的评测标准和测试平台,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才能做到有据可循。

价值驱动通用人工智能

在《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中,一个很重要的架构是UV双系统理论。

U系统构建起的是势能函数,V系统构建起的是价值函数,通用人工智能本质上是由UV双系统驱动的通用智能体。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UV双系统理论是构建“小数据、大任务”的通用智能体的关键,我们此次也参观了通研院构建的通用智能体——小女孩“通通”(Little Girl)

“通通”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一个拥有类似于3-4岁人类行为表现的小女孩,她不仅有像人一样的物理常识和社会常识,拥有“与生俱来”的本能,在价值驱动下,不仅能完成无限任务,还可以自主定义任务。

例如,当“通通”进入一个新空间时,她会自己对新空间进行探索。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这是人类自儿童阶段就已经具备的能力,也是通用智能的关键,但却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所谓的智能体所不具备的能力。

打造真正的通用智能体,需要回到人类本身作为通用智能体这个原点,让通用智能体能够像人类一样由价值驱动,并能自主成长。“通通”就是这样一个通用智能体。

据悉,作为首个由价值与因果驱动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通研院打造的“通通”以原创的认知架构理论为顶层设计,由自研国产学习和推理框架——通用人工智能操作系统TongOS2.0和编程语言TongPL2.0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通通”拥有类人价值观,能自主生成任务,具备物理和社会常识,可保障复杂任务高效执行,推理和决策过程透明、可解释。通过“自主学(自主环境探索)”“他人教(与人类多模态交互)”等方式,“通通”可实现技能、知识和价值持续成长。

同时,通研院采用国际领先实时仿真与渲染引擎,自研分布式组件架构,打造高度物理逼真、可交互的训练场与软件系统平台,自研架构在训练数据生成、动作控制等方面大幅领先国际同类系统。

除了“通通”外,通研院在本次成果展上还将展出多项目创新科技成果,能够做到无需交互、自主识别需求执行任务的“眼里有活”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了空间分辨率小于0.1mm的首个基于光学触觉感知技术自主研发的高自由度仿真机器手;以及可以作为“AI+机器人”仿真练武靶场的通用人工智能科研平台“通境” (TongVerse)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人工智能的中国之问

为什么AlphaGo没有在中国诞生?为什么ChatGPT没有在中国诞生?为什么中国诞生的是百模大战?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做出一个自己原创的人工智能系统或惊艳的人工智能产品?这是我们这代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朱松纯在媒体沟通会上如是说。

而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人工智能的中国之问”。

长久以来的技术跟随模式,让中国很多企业难以做技术的原始创新,而中国人工智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应该将有限的资源、人才投到人工智能必争之地上,这样才能实现领跑全球。

通研院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跳出百模大战热潮,从人工智能本质问题上寻求突破。一方面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问题与中国哲学思想结合,打造独有的通用人工智能理论框架;另一方面集结中国最优质的科研力量,推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通用人工智能之路

在通用人工智能理论框架方面,通研院的UV双系统理论、TongTest、TongVerse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在过去两年里已经形成,并将在这次成果展上全面展出。

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通研院在这次成果展上还将带来《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打通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发展路径。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路在何方?

《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首次明确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科的区别和边界,厘清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现状,阐述通用人工智能人才需具备的关键能力,提出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主张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要充分把握人工智能“对内融合、对外交叉”这一学科特点,在“通识、通智、通用”的框架下,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独立思辨和跨学科思维,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和技术,勇于实践开拓科研格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此外,成果展同时还会展出通研院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成果。

据悉,在过去两年里,面向本科教育,通研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持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简称“通班”),打造本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至今已培养200余人;面向博士培养,由通研院牵头启动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简称“通计划”),在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九所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坚持“兴趣为主、课题导向、任务牵引、内部协调”的培养模式,每年新增130位博士名额。

通过这样的学-研-产-用贯通模式,通研院正在培育从青年学生到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梯队。

“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是通研院的核心发展理念,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通研院正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回答“人工智能的中国之问”。

来源:至顶网人工智能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4

01/26

19:52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